中俄免签的副作用还是来了!本来中俄两国免签也是为了双方能够加深友谊,友好发展,可是当大批的俄罗斯人来到中国以后,随之带来的还有社会的不安定。 中俄免签这事儿,本来是件双赢的好事。2025年9月15日,中国对俄罗斯普通护照持有人试行30天免签政策,为期一年,俄罗斯那边也赶紧跟进,对等回应。 第二天黑龙江的口岸就炸了锅,入境的俄罗斯人从 417 人次一下飙到 863 人次,翻了一倍还多。珲春那边更热闹,两天就有上千个俄罗斯游客进来,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还不止。 刚开始大家还觉得是好事,商家忙着学俄语,早市包子铺一天能卖两百多份,比以前翻好几倍。可没几天,问题就露馅了。 绥芬河的房租一年涨了三成,民宿天天满房,本地人选个住的地方都难了,超市里的俄罗斯蜂蜜、巧克力被抢空,老板补货都赶不上,咱老百姓想买点进口货都得靠抢。这哪是友好交流,分明是自家生活资源被挤占了,心里能踏实吗? 更让人闹心的是医疗这块的乱子。黑河一年要接六百多个俄罗斯病人,拔罐、按摩这些项目火得不行,可医生连话都跟他们说不明白,全靠手比划着猜病情,因为没几个医护人员懂俄语。 生意场上的坑也不少。义乌的批发商以前盼着俄罗斯客户来,现在来了倒犯愁。以前办签证要等一周,客户来了都带着诚意谈,现在免签了,他们随来随走,好多合同就靠微信聊几句敲定,回头货发出去了,要么说规格不对,要么拖着不付款,扯皮的事儿比以前多了一倍还多。 黑龙江有个做木材生意的老板更倒霉,收了俄罗斯客户的卢布,结果赶上卢布贬值,去银行兑换的时候,钱一下缩水不少,连工人工资都差点发不出来,你说这生意做得闹心不闹心? 还有商家吐槽,俄罗斯顾客早上就想买伏特加,可咱这儿早市根本不让卖酒,解释半天他们还不高兴,差点吵起来,这种小摩擦天天都在发生。 免签头一个月,边境城市的涉外案子就多了 15%。别以为是啥大案,可全是糟心的小纠纷:有的俄罗斯游客不知道咱这儿的交通规则,横穿马路被车蹭了,跟司机吵得不可开交;有的在夜市买东西,觉得老板给的分量不够,语言不通没法解释,最后只能报警。民警出警都得带着翻译,本来人手就不够,现在更是连轴转。 不仅如此,支付和汇兑的问题更头疼。俄罗斯人大多只认现金,支付宝、微信根本不会用,可中国银行的卢布兑换额度有限,他们换不到足够的人民币,买东西就费劲。 商家也难受,收了卢布怕贬值,收人民币他们又没有,好多老板干脆放话只收美元,这生意做得多别扭。更要命的是,有些短期来华的俄罗斯人没地方换钱,就找街头的 “黄牛” 换,这 “黄牛” 趁机抬价,甚至给假钱,已经有人被骗了,这不是给社会添乱吗? 咱不是说中俄友好不好,可政策落地得考虑实际情况啊。普京总统一表态,两国高层一会晤,政策说落地就落地,可基层的准备根本跟不上。 口岸的通关通道是加了,可俄语翻译还是不够;商家的生意是好了,可支付和汇兑的问题没人解决;游客是多了,可医疗、教育的配套根本跟不上。 这些问题堆在一起,老百姓的日子能踏实吗?公安、医院、学校、市场管理,哪哪儿都忙得脚不沾地,可问题还是解决不完。 免签才一个多月就这样,这一年的试行期还长着呢。要是这些 “副作用” 不赶紧解决,往后指不定还得出更乱的事儿。 咱盼着中俄友好,可友好得建立在双方都方便、都安定的基础上,要是光图表面热闹,把自家的社会秩序都搅乱了,那这政策可就背离初衷了。 真心希望上面能赶紧想想办法,别让这些小麻烦变成大问题,不然这 “友好交流” 可就变了味了。
中俄免签的副作用还是来了!本来中俄两国免签也是为了双方能够加深友谊,友好发展,可
云景史实记
2025-10-09 22:48: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