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

如梦菲记 2025-10-09 22:42:50

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不收费,最后还能盈利,可中国的高速要收费,反而还亏欠,8年时间足足有6万亿的亏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看到“8年亏空6万亿”这组数字时,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懵的,收费那么高的中国高速,居然还在亏?美国的高速不但免费,还能靠路养人,这账听起来怎么都不合理。   可真要往里掰一掰,就会发现,这笔账表面看的是钱,实质上算的是时间、地形、战略和国力的沉淀。   先说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用一场国家级的“修路运动”串起整个大陆,当时的国债、贷款、土地政策一股脑砸进去,几十年时间一点点还清。   那是工业黄金时代,油价便宜,车流多,政府靠燃油税积累起庞大的“公路基金”,司机每加一加仑油,都在为公路买单,到了今天,美国高速的债务早已清空,剩下的只需补补坑、刷刷漆,一个几十年前的系统,如今早已进入“养老阶段”,稳定得像一个退休的老工人。   再看中国,我们的故事完全不一样,中国的高速不是几十年磨出来的,是在短短二三十年里硬生生“催熟”的奇迹,1990年代末,全国高速还不到1万公里,如今16万公里,全球第一,这样的速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资金必须在极短时间内集中到位,意味着每一公里都可能穿山越岭、跨江架桥,贵州、云南的隧道群,西北的风沙线,华东的立交密网,哪一条不是高投入的产物,修一公里动辄上亿的成本,有些地方造价能顶美国三四条路。   很多人觉得既然收费,就该赚钱,可问题是,这些高速的债务太年轻,多数都是靠银行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建起来的,本金、利息每年压得喘不过气。   现在看到的收费收入,大部分都在还贷款,能落进账面的利润少得可怜,就像一个刚买房的年轻人,工资再高也得先还房贷,账本上的亏空,并不是亏运营,而是欠时间。   美国能靠燃油税撑起系统,中国为什么不学?这题其实没得抄,中国高速的规模太大,短期靠燃油税根本填不平建路的窟窿,燃油税能养一张成熟的网,养不起一个还在疯狂生长的网。   收费制成了最直接的方式,谁用谁付,哪怕短期压力大,也能保证现金流稳定,别忘了,我们修的不只是省会到省会的“经济线”,还有从大城市通向深山老林的“民生线”。   那些人迹罕至的路段,收不回成本是必然的,可正是这些路,让山里人坐上了长途车,让货车能开到县城门口。   这还不是全部,中国的高速是工业链条上的发动机,一公里高速背后,是钢铁、水泥、机械、人工等上百个产业在流动,每修一条路,都在创造就业、拉动投资、改变地区格局。   比如青藏线、西部陆海新通道、海南环岛高速,这些地方的路,也许永远收不回建造成本,却撬动了新的产业和旅游增长,再亏的账,放到国家视角,都变成了“隐形红利”。   更有意思的是技术,中国高速的桥隧比例全球最高,从港珠澳大桥到川藏公路,每一条都是工程奇迹。   这些年,中国公司把修路的技术标准带出国门,在非洲、中东、东南亚承建项目,收取专利与管理费,换句话说,我们花的钱,不只是买了自己的路,也买下了未来在世界上修路的话语权。   有人说,美国高速免费是文明的体现,可底特律的路塌过,洛杉矶的高架裂过,美国公路信托基金从2010年起就年年赤字,靠财政补贴续命,它们看似“赚”,实则在吃老本。   中国的亏,是成长的阵痛;美国的盈,是时间的红利,一个是少年在攒劲长个,一个是老人靠积蓄过日子。   从国家账来看,高速公路的意义远不止收支平衡,它连通的是经济的血脉,改变的是地理的命运。   四川凉山的悬崖村修通高速,孩子第一次能坐车去市里;新疆的G7贯通后,棉花出疆时间缩短一半;沿海港口的货物能在三天内送到西北工厂,这些变化无法计入利润表,却真真切切写进了生活。   所以6万亿的亏,不是坏账,而是全国互联互通的“首付”,我们用三十年走完别人一百年的路,把交通的骨架搭在每一寸土地上。   这笔钱不是白花的,它换来了速度、格局和未来,当债务慢慢消化,养护成本下降,中国的高速有朝一日也能像美国那样轻装上阵,甚至迎来免费的那一天,那时再回头看,也许我们会庆幸,当初没被亏损吓倒。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