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上调中国今年GDP增速至4.8%。德国之声报道:【世界银行上调中国今年GDP增速至4.8%】世界银行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至4.8%,但同时警告,明年的增长势头将放缓,理由是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低迷。世界银行这份最新报告一出来,就在经济领域引发较多关注。 简单说,这份东亚和太平洋经济更新报告是每半年出一回的,这次焦点搁在就业和增长上。报告把中国2025年的GDP增速从今年4月预估的4%直接拉高到4.8%,这步子迈得挺大,基本跟中国官方定下的“5%左右”目标贴得更近了。可转头看2026年,又预计掉到4.2%,整体势头要缓下来。 为什么这么调?报告里点明,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比预期硬气,特别是出口数据超出了模型计算——上半年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创下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3万亿元的纪录,这拉动了整体数字。想想看,全球贸易环境明明风大浪急,中国出口还能顶住压力,靠的就是那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超大规模的市场底子,这些老本钱在关键时候还是管用。 上调的底气从哪儿来?从周边数据看,中国制造业和出口订单在上半年稳住了阵脚。比方说,工厂产出和零售销售虽然最近有点疲,但整体上还是比去年同期好转了不少。这跟全球经济低迷形成对比,欧美那边需求还在晃荡,中国这边供应链调整得快,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出口量没少多少。世界银行的模型里,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把预测曲线往上提了0.8个百分点。说白了,这不是凭空乐观,而是基于实打实的季度数据修正的。 区域整体也沾光,东亚太平洋地区2025年增长预估升到4.8%,比之前高0.2点,说明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对区域经济起到显著带动作用。不过,好消息说完了,坏消息也藏不住。报告直指2026年放缓的主要推手,就是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不足。这话听着耳熟,实际问题挺扎心。 报告里提,这些信心问题不是一天养成的,根子上是外部贸易壁垒仍存,全球政策不确定性高,加上国内结构性调整还没完全落地。拿贸易来说,尽管2025年5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达成共识,美方取消了91%的对华加征关税,但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仍对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构成压力。中国企业面对这些,宁可观望也不急着扩产,资本支出就这么卡住了。 报告点出几个硬伤。第一,出口增长要见顶,今年超预期是受益于多重因素支撑,明年全球需求难言好转,订单量自然滑坡。第二,财政刺激力度得收一收,公共债务堆得高了,继续加大短期刺激政策风险大,报告建议别总靠短期措施,得转结构性改革才稳得住。第三,整体经济结构还在转型,房地产领域仍面临挑战,消费内需还没完全接棒,这些都让增速曲线往下弯。 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阿迪蒂亚・马图在报告发布会上也没绕弯子,说区域增长虽高于全球平均,但下行压力实打实,得靠改革提生产力。想想中国这几年,疫情后复苏靠基建和出口拉,现在转内需,步子迈得稳但慢,信心恢复需要时间。最近几个月已经看到迹象,比如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将补贴范围扩展至微波炉、净水器等12类家电及手机等数码产品,对新能源汽车置换最高补贴2万元,工业支持政策也松绑了些。 报告里也承认,这些措施短期管用,但长远得深挖改革,比如提升劳动力技能、基础设施升级、改善营商环境,让私企多点活力。比方说,服务业贸易壁垒降一降,就能多出不少就业岗位。世界银行的建议挺务实,强调别光顾着救急,得建长效机制,特别是在数字化和绿色转型上发力。 放眼区域,东亚太平洋其他地方情况也值得瞅瞅。排除中国,2025年增长4.4%,2026年4.5%,小幅回升,但基数低。泰国面临政治不确定性,印尼等国投资观望情绪亦较浓厚,越南和马来西亚虽依托制造业支撑,但受全球贸易摩擦波及显著——美国2025年8月实施的新关税政策已导致越南对美出口预计损失250亿美元。太平洋岛国更惨,2025年才2.7%,旅游和渔业受气候变暖和全球不确定性夹击,就业率低迷。 报告的核心主题是“就业”,点明区域劳动力生产力落后全球平均,中国和马来西亚例外,但年轻人找工作难,印尼和中国都有这痛点。说到底,区域经济像一艘大船,中国是重要动力源,其他国家是桨手,大家齐心才能稳。
世界银行上调中国今年GDP增速至4.8%。德国之声报道:【世界银行上调中国今年G
恰似江楼月
2025-10-09 22:12:18
0
阅读: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