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港,被“釜底抽薪”!中国“冰上舰队”已“战略绕过”马六甲,2万集装箱货轮,18天直插欧洲,这不是一条新航线,这是一次,对旧世界“海上收费站”的“降维打击”。 要知道,新加坡港的饭碗就是马六甲海峡。几百年来,这里都是东亚到欧洲的必经之路,中国往欧洲运的家电、服装,欧洲往中国运的汽车、奢侈品,几乎都得从这里过。 新加坡就凭着这老天爷赏的地理位置,稳稳当起了 “海上收费站”,来往货船在这儿加油、修船、换船员,光是这些服务费就让它赚得盆满钵满,海运业占到了全国 GDP 的 7%,足足养活了 17 万人,这饭碗端得有多稳,以前谁都羡慕。 可这两年不一样了,北极那条 “冰上航线” 一冒头,新加坡这好日子是真要到头了,麻烦大了去了。咱们先说说新加坡以前的日子有多滋润。 2024 年新加坡港光集装箱就处理了 4112.4 万箱,其中 90% 都是转口的,说白了就是靠马六甲的过路生意吃饭。 更厉害的是给船加油的生意,去年一年就卖了 54.92 万吨燃油,占了全球航运燃油的六分之一还多,这 “收费站” 的油水有多厚,不用细算都清楚。 那些年不管是中国的货轮还是欧洲的商船,只要走亚欧航线,绕不开马六甲就绕不开新加坡,修个船、换波船员、补点物资,钱就哗哗流进新加坡的口袋。 但北极航线一开通,这平衡直接被打破了。大家可别以为北极航线是个概念,2025 年上半年货运量都冲到 1800 万吨了,比去年同期涨了 45%,十年间翻了 13 倍,这增长速度简直吓人。 中国商船在这条线上跑得最勤,占了 35% 的货运量,主要拉的是液化天然气、铁矿石这些刚需货,都是以前得走马六甲的大生意。 就说从上海到荷兰鹿特丹,走北极航线比走苏伊士运河近了 2800 海里,能少走 15 天,燃油成本直接降 30%,一艘大集装箱船单趟就能省 80 万美元油钱,换成人民币就是 500 多万,这可不是小数目,哪个船公司能不动心? 船都跑去北极了,新加坡的生意自然就凉了。虽然 2024 年新加坡港吞吐量还创新高,但那是因为红海危机让船都绕过来了,属于特殊情况,根本长不了。 实际上 2025 年已经有数据显 - 示,中美航线调整就让新加坡港口吞吐量降了 8%,相关企业股价跌了 20% 还多。 要知道新加坡港 1300 多万吨的货物里,大部分都是转口的,现在船都不打这过了,那些加油、修船的活儿自然就没了。 以前新加坡一年要接待 13 万艘船,港口里随时都有上千艘船,以后这些船都改走北极,港口怕是要冷清一大半。 更要命的是北极航线的优势还在扩大。以前大家担心北极冰太多走不了,现在不一样了,全球变暖让北极夏季无冰期从 2000 年的 2 个月变成了 2025 年的 4 个月,有的年份甚至能通 8 个月,比 2015 年多了 63 天。 俄罗斯还在沿线建了港口和破冰船保障,摩尔曼斯克港上半年吞吐量都涨了 60%,成了新的枢纽,这不就是抢新加坡的饭碗吗? 挪威那边更直接,三文鱼通过北极航线运到中国,保鲜期多了 3 天,出口量一下涨了 35%,这些高价值货物以前都是走马六甲经新加坡转运的,现在全被北极航线截胡了。 有人可能说新加坡在建大士港,还搞替代燃料加注,想稳住地位。可你想想,大士港就算 2027 年再多 7 个泊位,要是没船来停靠,建得再大也没用。 替代燃料一年卖 100 万吨看着不少,但跟以前 54.92 万吨的燃油销量比,根本填不上北极航线分流的缺口。 而且专家早就预测了,到 2030 年北极航线货运量能占亚欧海运的 10%,2050 年可能到 30%,到时候新加坡那点优势还剩多少?怕是连 7% 的 GDP 贡献都保不住。 新加坡以前靠马六甲吃了几百年红利,总以为这饭碗稳如泰山,可大自然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谁也挡不住。北极航线不光省钱省时间,还能避开红海、马六甲这些容易出乱子的地方,船公司肯定愿意走。 现在已经有 32 艘中国商船在北极跑了,以后只会越来越多。新加坡那些靠修船、加油吃饭的工人,那些依赖港口生意的商店,迟早要受影响,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事儿。 说白了,新加坡的 “海上收费站” 生意,全靠马六甲这独一份的地理位置,可北极航线一出来,这份独特性就没了。 以前船不得不停新加坡,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谁还愿意多花钱绕远路?这好日子真的要到头了,再怎么折腾建港口、搞燃料,也挡不住航运业往北极走的大趋势,这麻烦啊,才刚刚开始。
新加坡港,被“釜底抽薪”!中国“冰上舰队”已“战略绕过”马六甲,2万集装箱货轮,
云景史实记
2025-10-09 22:11: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