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军法严苛,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伐楚,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却是毫发无损,反常的背后

景铄看科技 2025-10-09 21:41:23

秦国军法严苛,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伐楚,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却是毫发无损,反常的背后,是李信为秦始皇的用人失误,以及昌平君的突然反叛而背锅,嬴政知道不是李信的责任。 先说李信这个人,他是秦国后期少数几个能在军政两方面都站稳脚跟的年轻将领。李信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攻打赵国、齐国的时候,表现相当亮眼,这让嬴政对他产生了极高的期待,也有意培养他成为继王翦之后的新一代军事骨干。   问题就在于,这种期待有时候是把双刃剑。年轻人有冲劲没错,但战争不是打游戏,楚国又不是软柿子,尤其是那个时候的楚国虽然已经被秦国压得喘不上气,但依旧是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广、兵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李信此战失利,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秦始皇在战略部署和人员安排上,过于冒进了。   再来看这场战役的具体背景。当时秦国已经灭了韩、赵,正在向统一六国的终极目标推进。灭楚是这盘棋的关键一步。   原本按照王翦的建议,秦国应该以稳打稳扎为主,调动六十万大军,步步为营。但嬴政显然被李信的年轻气盛给带动了,决定尝试一场速战速决的突袭战,派出李信和蒙恬分兵两路,合计二十万兵力,直接切楚国腹地。   这种打法在面对小国可能行得通,但对楚国这样的大国,显然是低估了对方的反抗能力。   李信出兵后,楚国立刻调动了经验丰富的将领项燕迎战,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本已经投降秦国、被任命为楚王的昌平君突然反水,带着楚地残余势力联合项燕展开反击。这一下局势就彻底变了。   昌平君的反叛是这场战役失败的关键。李信原本按照秦国中枢的判断,以为楚国内部已经瓦解,后方不会有变数,结果这一招反戈一击,把秦军整得措手不及。   军队被夹击在两军之间,退无可退,战线过长,补给线也被切断。李信即便是再有能力,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力挽狂澜。最终秦军败退,损失惨重。   按理说,这样的败仗,李信就该按秦国军法处理。可嬴政却没有动他,反而在之后的统一战争中继续重用他。   这就说明,嬴政心里很明白,这次是自己用人失误,战前对楚国的判断太过乐观,而昌平君的突然反水又是一个意外变量,李信只是执行命令的人,不是决策者。   作为一国之君,嬴政当然不能在朝堂上承认自己失误,但他也没有傻到把真正有能力的人给一棍子打死。   这种处理方式,说白了就是政治智慧。秦国需要的是能够打胜仗的人,不是替罪羊。再说了,李信在之后的战役中确实也没有让秦始皇失望,说明他并没有因为那次失败就一蹶不振。   纵观整个事件,它不仅仅是一次战役的成败,更是对秦国军事战略、人才使用和内部权力结构的一次深刻检验。   李信之所以能在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安然无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后台,而是嬴政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根源,明白责任不在李信,而在于自己战略上的冒进,以及对楚地局势的误判。   至于昌平君的反水,说到底是楚人心未死,秦国过早地以为一个傀儡政权就能控制楚地,显然是高估了对方的妥协意愿。   所以说,不是所有的“失败”都该被定义为“错误”,也不是所有的败将都该被当成替罪羊。   李信这次的失败,反倒成了秦国在之后战争中吸取教训、调整策略的转折点。嬴政能在那么多强人中脱颖而出,靠的不是一味地追责,而是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

0 阅读:1205

评论列表

海马

海马

2
2025-10-10 13:45

千古一帝

境·界

境·界

1
2025-10-10 11:32

用人秦皇看起来很高明。关于认错这一点,汉高祖更直爽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