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宣布了
美国白宫警告,如果当局关门,将每周损失150亿美元,GDP将下降0.1%。
150亿美元的周损失,听起来像是个天文数字,但它其实就藏在咱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里,联邦航空局有1.1万名雇员被迫停薪,洛杉矶国际机场的塔台因为空管员短缺,竟然出现了6小时无人值守的情况。
这下可好,航班延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洛杉矶蔓延到全美各地,国家公园管理局也关了400多处景点,黄石公园的游客中心大门紧锁,周边餐馆的营业额单日暴跌了7700万美元,老板们急得直跳脚。
更糟糕的是,劳工统计局原本3号该发布的就业数据也“跳票”了,美联储就像个盲人骑马,在迷雾中摸索着制定货币政策,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因为市场恐慌,一下子攀升了8个基点,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停摆的“滞后效应”正在悄悄发酵,摩根大通模型显示,如果这场危机持续到11月,四季度GDP年化增速就得被削去0.6%,相当于把全年经济增长的四分之一都给抹掉了。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把停摆计时器挂进了交易大厅,就像看着一颗定时炸弹在倒计时,黄金现货价格一路飙升,突破了2670美元/盎司,全球资本就像一群受惊的鸟儿,纷纷逃离这个“信用破产”的超级大国。
这场停摆危机的导火索,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医保补贴问题上的激烈争夺,民主党要求把“奥巴马医改”加强版补贴延长一年,还得恢复被削减的联邦医疗补助。
共和党却以临时拨款为筹码,要求先开门再谈条件,甚至还把边境墙预算塞进了法案里,这简直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参议院两度否决了拨款法案,75万联邦雇员成了这场政治游戏的牺牲品。
他们中有被迫无薪上班的边境巡逻员,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巡逻,却拿不到一分钱工资,还有因为合同工身份拿不到补偿的71岁保洁阿姨,她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
白宫内部备忘录还揭示了更深层的矛盾,共和党想用“关门”来施压民主党妥协,却没想到停摆对经济的连锁反应会这么大。
2018年特朗普任内的35天停摆,就已经造成了11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30亿美元是永久流失的,如今,历史又重演了,而且代价更加惨重。
4700万依赖食品券的低收入者可能面临月底断供,600万家庭能源补助账户也即将见底,冬天的寒风就像一把把尖刀,透过政治的裂缝,狠狠地灌进了普通人的生活里。
这场停摆危机的冲击波,可不止在美国国内闹腾,它还波及到了全世界,中国、日本等债权国纷纷加速抛售美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减持规模创下了历史新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出了警告,说全球资本市场对美元的信心正在下降,部分新兴市场货币的表现反而越来越坚挺。
美国《华尔街日报》更是直言不讳,说债务危机已经成了“悬在白宫头顶的定时炸弹”,而停摆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危机还暴露了美国政治体制的深层病灶,两党为了选票争得你死我活,却把国家经济当成了筹码,联邦机构因为预算僵局而瘫痪,却让全球供应链来承受代价,当白宫官员忙着计算每周150亿美元的损失时,世界各国正在重新评估这个超级大国的可靠性。
说白了,美国政府停摆的本质,就是代议制民主在极端政治极化下的“系统崩溃”,两党把医保、移民这些社会议题都绑架成了预算谈判的筹码,却忘了政府存在的核心价值,为民众提供基本服务,150亿美元的周损失,可不仅仅是经济数字那么简单,它更是对美国治理能力的一种控诉。
要想破解这个困局,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得改革预算流程,建立个跨党派常设委员会,避免年度“悬崖式”谈判。
可以引入点技术手段,比如用人工智能预测停摆对关键领域的影响,给决策提供点数据支撑,还得重塑政治文化,把“服务公众”而不是“击败对手”作为政客的核心KPI。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政府停摆从来就没真正解决过任何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当华盛顿的政客们还在为医保补贴争得面红耳赤时,普通美国人正在超市为上涨的咖啡价签发愁,这或许就是对美国民主最辛辣的讽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