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

晨曦初照映心暖 2025-10-09 12:04:50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约有三十万群众参与这一历史时刻。 各界代表收到邀请,其中也包括一位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 她医术精湛,经手接生的婴儿超过五万名,就连后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由她亲手迎接来到这个世界。 此外,她与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也有亲戚关系,是钟南山的姑婆。 尽管受邀,林巧稚却并未出现在天安门广场。 她所工作的协和医院与天安门仅一墙之隔,步行只需几分钟,但她仍选择留在医院。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婉拒大型活动,之前的中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她同样因“病人需要”而未能参与。 对她而言,医疗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再重要的场合也不能影响她治病救人。 林巧稚出生于1901年,家乡在福建厦门鼓浪屿。 她的家庭信奉基督教,父亲曾留学海外,思想开明,坚持不让她裹脚,还送她进入新式学堂读书。 在父亲的支持下,她从小接受中英文教育,并立志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 1921年,林巧稚赴上海参加协和医学院的招生考试。 考试过程中,一名女生中暑晕倒,她立即中断答题施以援手,却因此未能完成试卷。 本以为录取无望,但监考老师欣赏她的冷静与英语能力,特意向学校说明情况。 最终,她成功被协和医学院录取。 协和医学院以严格著称,八年学习期间淘汰率极高。 林巧稚刻苦努力,常熬夜读书,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还成为首位获得文海奖学金的女性。 在选择科室时,她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妇产科。 她认为,当时的中国孕产妇与婴儿死亡率高,妇产科更需要专业医生。 1929年,她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 她工作认真,常年奔波于病房和诊室,常因照顾病人耽误吃饭休息。 仅半年,她就晋升为总住院医,打破协和需五年资历的惯例。她曾说:“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受聘协和期间,医院规定女性医生如结婚即须离职,林巧稚因此一直独身。 后来即使不再受该规定限制,她仍坚持不婚不育,认为婚姻和子女会分散精力,影响从医使命。 抗战时期,协和医院因美资背景暂未受日军接管,但她后来仍因战争影响一度离开协和,在胡同中开办私人诊所,主要服务贫苦民众。 六年间,她诊治超八千名妇女,被百姓称为“活菩萨”。 1948年底,解放军进驻北平。 市委书记彭真希望听取各界意见,曾专程前往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但她因正在诊治病人而婉拒见面。 后来因彭真夫人产后需要复查,两人才有机会见面。 张洁清曾幽默地说:“市委书记的面子,还不如一个病人。” 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重返协和医院工作,并参与重建妇产科。 随着就诊人数不断增加,她建议彭真建立专门的妇产医院。1959年,北京妇产医院建成。 她陆续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但仍坚持让人称呼她为“林大夫”。 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时期,她一度被迫离开医疗岗位,负责清洁杂务,但仍趁夜间参与急救工作。 她不顾风险,帮助许多处境困难的人,包括彭真的子女。 1972年,彭真之女傅彦产后重病,求助林巧稚。她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顶住压力为其治疗。 晚年林巧稚因脑血栓卧床,仍坚持撰写医学专著《妇科肿瘤》。 1983年4月22日,她因病逝世,一生奉献给中国妇产科医学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林巧稚的侄孙钟南山继承了她的志向,成为著名医学专家。 而经她之手接生的袁隆平,也成为影响世界的农业科学家。 林巧稚用一生践行着“医者仁心”这四个字,成为中国医疗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

0 阅读:0
晨曦初照映心暖

晨曦初照映心暖

晨曦初照映心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