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一把手召开全国大会,接下来的抉择,将决定塔利班的存亡 塔利班最高领袖阿

理大国迷雾 2025-10-09 11:43:02

塔利班一把手召开全国大会,接下来的抉择,将决定塔利班的存亡 塔利班最高领袖阿洪扎达在2025年10月5日罕见现身,召集全国400名地方长官举行闭门会议。 这场持续三天的全国大会,核心议题直指一个曾经不可想象的选择:是否允许美军重返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四年前,靠击退美军赢得政权的塔利班,如今却要讨论向昔日对手开放军事基地,这场抉择将决定这个执政刚满四年的政权能否继续生存。 塔利班面临的压力十分大,全国仍有40%人口处于粮食短缺状态。2024年阿富汗接受的18亿美元国际援助占政府支出的七成以上。 更严峻的是,“伊斯兰国呼罗珊省”频繁发动恐袭,而塔利班缺乏卫星侦察和精准打击能力,只能被动应对。 美国情报支援成为诱人筹码,但代价是牺牲政治合法性。 允许美军重返巴格拉姆基地,等于否定自身抗美历史。 阿富汗央行海外资产仍被冻结,政府运转依赖边境贸易和侨汇收入。塔利班试图通过松子出口、锂矿开发换取外汇,但2025年第一季度贸易逆差仍达12亿美元。 这种困境与1996年首次执政时如出一辙:当时因拒绝与国际社会合作导致经济崩溃,最终政权仅维持五年。 历史教训让务实派意识到,生存需要妥协。 全国大会上,以国防部长雅各布为首的坎大哈派坚持原教旨立场,声称“宁可饿死也不出卖主权”。 而总理阿洪德代表的喀布尔派则主张务实合作,认为“用闲置基地换发展资源是明智交易”。 阿洪扎达的摇摆态度,过度倾向任何一方都可能触发内讧,甚至重演2021年夺取政权后哈卡尼网络与元老派的内斗。 参会400名地方长官中,普什图族占六成,塔吉克和乌兹别克族各占15%,这种比例刻意复制了临时政府的民族构成。 但北方代表普遍反对美军重返,担心基地成为外部势力干涉跳板;南方代表则更关注经济收益。 阿洪扎达要求所有地区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实为将决策责任分散到基层,避免集中承担历史骂名。 巴格拉姆基地双跑道可起降B-52轰炸机,地下工事能抵御核打击,且距中国西部核设施仅一小时航程。 派驻500名士兵和20架无人机,换取情报共享和部分解冻资产。 这种低成本介入策略,与2011年无人机打击本·拉登的“堡垒战术”一脉相承。 中俄伊巴四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联合声明,反对任何国家在阿设军事基地。 中国更通过“一带一路”框架加大投入,帮助修建法里亚布省水利枢纽,使阿富汗小麦产量翻倍,伊朗则开放扎兰季边境口岸缓解物资短缺。 这些举措意在构建“去美国化”的安全与经济网络,削弱塔利班对西方援助依赖。 塔利班的困境类似1989年苏联撤军后的纳吉布拉政权,当时纳吉布拉依靠苏联援助维持三年统治,但失去外部支持后迅速崩盘。 如今塔利班若选择美军重返,可能激发基层战士叛离,重蹈2015年伊拉克政府倚赖美军遭什叶派武装反噬的覆辙。若拒绝则需承受经济崩溃风险,如同1996年因饥荒丧失民心。 塔利班执政合法性建立在“驱逐外国势力”叙事上,妥协将动摇统治根基。 2025年8月临时政府官员“转正”时,阿洪扎达强调“伊斯兰体系不可动摇”,但基层民众更关心面包价格。 喀布尔面包店老板阿卜杜勒坦言:“如果美国人能让我们吃饱饭,古兰经里也没说不能合作。” 阿洪扎达延长会议期至三天,正是为调和两种逻辑冲突。 与沙特、阿联酋等伊斯兰国家不同,塔利班试图在拒绝世俗化前提下实现发展,这种实验成败将影响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政治演进。 从更长远视角看,阿富汗已成为全球治理的试验场。 美国试图证明军事存在可换取稳定,中国倡导以发展促安全,俄罗斯偏好区域力量平衡。 阿洪扎达最终决定推迟表决,要求各地长官继续磋商。这种拖延战术既反映深度纠结,也体现政治智慧,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格局中,有时不决策才是最佳决策。

0 阅读:1183

评论列表

云雁

云雁

1
2025-10-10 10:03

商议而不是坚决反对,就有让美驻军的可能。也有可能是想要挟周边国家以对其援助…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