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欧洲为什么那么有钱?你以为是工业革命?别逗了。就连保加利亚那种犄角旮旯的国家,人均都一万六美刀了。他们烧锅炉的第一块煤,都是抢来的。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就通过航海扩张和殖民体系,悄无声息地从世界其他地区抽取了海量的原始资本,这些资本不是通过公平贸易积累,而是建立在征服、强制和不平等交换的基础上。 拿西班牙来说,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后,他们迅速转向了对本土金银矿的开采,波托西银矿在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被发现后,成为了欧洲白银的主要来源。 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运回了大约18万吨白银和1.8万吨黄金。 相当于当时欧洲货币总量的好几倍,直接注入西班牙的经济体系,推动了价格革命——一种因贵金属泛滥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却也刺激了商业扩张和早期银行业的发展。 没有这些白银,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不可能支撑起那么庞大的帝国版图,而欧洲的其他国家,也通过走私和贸易从中分得一杯羹。 但白银的流入只是冰山一角,它还引发了全球货币流动的连锁反应。 欧洲的白银大量流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因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高度依赖银本位贸易,欧洲商人用美洲白银换取丝绸、茶叶和瓷器,这些货物再在欧洲转手,利润翻倍。 结果呢?欧洲的贸易顺差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而亚洲的资源被间接榨取。 如果没有美洲的金银作为“启动资金”,欧洲的东亚贸易链条根本建不起来,这不是简单的交换,而是通过殖民暴力建立的单向流动:一方掠夺,另一方付出代价。 非洲更为残酷,大西洋奴隶贸易从16世纪持续到19世纪中叶,将大约1200万非洲人强行运往美洲种植园。 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的贸易公司从中获利巨大,英国皇家非洲公司和奴隶贸易协会在17世纪的巅峰期,每年从奴隶贸易中赚取的利润占英国国家收入的5%以上。 这些利润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注入英国的金融体系,支持了伦敦作为全球贸易中心的崛起。 奴隶们在加勒比海和巴西的糖料种植园劳作,生产的蔗糖、棉花和烟草源源不断运回欧洲,换来的是纺织业和消费市场的爆炸式增长。 学术研究显示,这种奴隶劳动贡献了18世纪英国GDP增长的10%到20%,它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原料和积累的资本。 没有非洲的劳动力输入,美洲的殖民经济就站不住脚,欧洲的早期资本主义也就少了那层坚实的底子。 亚洲的遭遇同样深刻,却往往被忽略,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600年成立起,就以贸易为幌子,逐步控制了印度和东南亚的香料、纺织和茶叶供应链。 到18世纪,它已经从一家股份公司演变为准政府实体,拥有私人军队和铸币权,公司通过强制垄断,压低印度棉花和靛蓝的价格,同时用鸦片倒卖回中国,制造了不平等的三角贸易。 结果,印度从纺织业强国沦为原料供应地,欧洲的工厂则用这些廉价资源生产成品,再高价卖回殖民地。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尼的香料群岛同样如此,他们通过“焦土政策”摧毁本地种植园,只为维持垄断价格。 从17世纪到19世纪,这些公司从亚洲榨取的财富估计相当于荷兰GDP的数倍,资助了阿姆斯特丹的黄金时代和英国的议会改革。 欧洲的银行家和投资者,正是靠这些海外利润,建立起现代金融网络:从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到伦敦的保险业,全都根植于殖民贸易的红利。 欧洲的富裕从来不是“天赋”或“创新”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全球不平等的结构性暴力上。 那些金银和奴隶利润,不仅积累了物质财富,还塑造了欧洲的制度优势——私有财产保护、公司治理和市场机制,全都从殖民贸易中提炼而出。 现代欧洲的经济模式,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着旧日的逻辑:通过国际机构和贸易协定,维持资源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流动。 学术研究显示,前殖民地国家的人均收入差异,往往与殖民时期的投资强度正相关——被深度榨取的地区,至今恢复缓慢。 欧洲的成功付出了全球其他地区的代价,这份账本如果不翻开,所谓的“发展模式”就永远是半透明的。
特朗普访问亚洲行程敲定,将于10月底到访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特朗普将到韩国参加
【1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