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关税打压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厉害人物!他就是29岁的香港青年,赌王之子何猷君,在哈佛大学演讲时,他对着台下中国留学生撂下一句大实话:我建议你们都该回国。这话听着刺耳,细品却暗藏门道。 这话为啥“刺耳”?台下的中国留学生,哪个不是过五关斩六将才挤进哈佛这样的顶尖学府?不少人心里早规划着毕业进华尔街、硅谷,拿高薪、拼前程,这在以前可是无数人羡慕的路。 何猷君偏要戳破这种“优越感”,说“在美国工作没什么值得傲娇的”,这不等于直接否定了大家心心念念的镀金捷径吗?换谁听了都得愣一下——毕竟硅谷科技公司给STEM专业毕业生开的起薪能到10.8万美元,华尔街投行的岗位更是挤破头,这些数字摆在眼前,谁能轻易说“不稀罕”? 但这刺耳话里的门道,得结合着美国关税打压的背景才看得明白,何猷君敢说这话,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自己就是踩过坑的过来人。 当年他拿着麻省理工最年轻金融硕士的文凭,手里肯定也攥着美国巨头的offer,可偏偏选了回国创业,第一轮融资找了近200家机构才成,还得靠“只拿1块钱工资”打消投资方对豪门背景的怀疑,这份底气是实打实闯出来的。 而且,现在美国给留学生画的“高薪大饼”早就没那么香了,嘴上喊着吸引高端人才,暗地里却设了不少绊子。 2022年,那部《芯片和科学法案》看着是放宽签证,实则对着华裔在绿卡、入籍上卡脖子,机器人、量子计算这些热门领域的签证更是一紧再紧,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行动计划”虽说暂停了,但科研圈里的背景调查、聘用限制一点没少,不少人明明有本事,却只能在边缘岗位打转,想碰核心项目门都没有,就算侥幸留下,H-1B签证费涨得离谱,扣完高额房租和税费,到手的钱真未必比国内多多少。 反观国内,早就摆好了抢人的架势,2025年的数据摆着呢,新兴产业人才缺口高达1200万,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这些被关税卡脖子的领域,恨不得把“缺人”俩字写在脸上,海归在这些岗位的占比能到35%到42%,简直是抢着要。 薪资更是不含糊,AI算法工程师平均起薪2.5万元/月,生物医药行业的海归硕士刚入职就能拿1.85万,再叠加城市补贴——上海QS前50高校毕业生能直接落户,深圳博士入职给30万补贴,杭州硕士最多能拿7万,这些实惠可比美国的“画饼”实在多了。 再说得实在点,留学生的隐形优势只有回国才能变现,在国外,父母的人脉、对文化的理解都是摆设,可回了国这些全成了助力,何猷君创业能扛过难关,除了自身实力,不也靠着对国内商业规则的熟稔?霍启刚扎根内地做青年项目做得风生水起,也是踩准了本土市场的节奏。 现在国内创投圈多热闹,2024年AI行业融资规模涨了23%,新能源投资增了18%,只要有真本事,根本不愁没机会。 其实越来越多人已经看清了门道,2023届海归平均就业率91.4%,民营企业吸纳了近一半的海归,连三四线城市都成了新选择,毕竟那里有税收减免、科研经费支持,还能承接产业转移的红利,何猷君那句建议回国,本质上是点醒大家,别被留美光环蒙了眼,关税打压下的中国,恰恰是最需要人才、也最能成就人才的地方。 说到底,留学的价值从不是拿一张外国公司的工牌,而是把学到的本事用在能发光的地方,在美国当优秀雇员或许体面,但回国做开荒者,陪着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冲破封锁,这种人生剧本可比在别人的地盘上打工带劲多了,何猷君的话听着刺耳,实则是把窗户纸捅破了,镀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光,而现在最需要这份光亮的,正是自己的故土。
美国的关税打压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厉害人物!他就是29岁的香港青年,赌王之子何猷
茂盛楼兰
2025-10-09 11:15:34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