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诺贝尔奖揭晓,日本速度令人震惊!
张雪峰虽然被封禁了,但并非一无是处。他曾用“舔”字概括,炮轰“文科本质是服务业”,认为新闻专业一无是处,声称“闭眼摸专业都比新闻好”。这些话捅了许多人的肺管子,然而又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10月6日,份量最重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某大社以“三名科学家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题进行报道,内容简单到只有一句话“三名科学家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底是哪三名科学家,他们叫什么名字,都是哪个国家的,报道中只字不提。后来通过其他途径才查到,这三个人分别是美国国科学家Mary E. Brunkow、Fred Ramsdell和日本科学家Shimon Sakaguchi。美国人和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主流权威媒体连名字都不报道出来,是新闻专业没学明白,还是学的太好故意耍的手段呢?每每提起诺贝尔奖,都会让人生出羡慕、嫉妒、恨的复杂情绪。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个诺奖”计划,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目标,2000年至2025年间,共获得21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含美籍日裔科学家),平均每年1人获奖,远超同期英国、德国等传统科研强国。很多人喜欢把“小日本”放在嘴上,这个国家真的很“小”吗?当然日本并不是最优秀的,如果按人口数量进行比较,以色列人均诺奖比例全球最高,约为80万分之一,而日本为600万分之一,且以色列80%的获奖者来自化学和生物学。
曾经有读者留言质问,你怎么不批评以色列,不骂以色列,不谴责以色列。骂人也是需要资格的,咱能不能多拿几个诺贝尔奖后,再理直气壮地去骂以色列?当然我们也是有自信的,比如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是有些人又如何对待这二位的呢?莫言捐了1200多万做公益,仍遭到以司马某南为代表的持续诘难;屠呦呦若不得诺奖根本没人知道她的名字,甚至得了奖也当不成院士。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当然,我们对待诺贝尔奖不能过于功利,更不能唯诺奖是瞻,关键要看到诺奖背后人家对教育、对科技、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和方法机制。别的不说,只要我们能够让学校里的孩们吃饱,吃好,吃健康,就已经是非常巨大的成功了。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至于能不能得诺奖,都不那么重要了。施一公院士演讲中讲个故事,他与一位瑞典教授交流时,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对方很是不屑一顾,施一公觉得很委屈、很愤懑,质问道:“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瑞典教授回敬一句,让施一公说不出话来。
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不仅经济体量大,我们的人才基数也非常大,现在我们拥有80多万博士,稳居世界第一位。仅2021年,清华就毕业了3168名博士,其中马列学院博士850名,总量相当于“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芝加哥+哥伦比亚+加州伯克利+约翰霍普金斯”1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总和。博士是很厉害的了,拥有如此庞大的人才数量,如何激发出创造活力,走在世界科技前沿呢?
我们需要自信,也需要有个过程,关键如何让人才潜力得到自由迸发,让创新活力得到充分绽放,届时诺贝尔奖便水到渠成。教育和科技是一个民族的立根之本,无论你怎么憎恶小日本,讨厌以色列,看不上乌克兰,都要多看人家长处,多学人家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方面好的做法。嗓门大是因为懦弱自卑,说狠话吓唬不了强者,唾沫星子永远换不来尊严。切记,知识改变命运,科技繁荣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