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返”了!就拿液化石油气来说,之前关税战升级时,7艘运往中国的美国货轮直接掉头去了东南亚。现在关税暂停了,按说该恢复了吧?结果大部分中国塑料厂宁愿买加拿大和中东的货,也不想再碰美国丙烷了。 其实不光液化石油气,农产品领域里中国企业早就不怎么依赖美国货了。就说大豆吧,以前十船大豆里有四船是美国来的,贸易战一来美国给大豆加了关税,中国的榨油厂和饲料厂立马转头找巴西进货。现在巴西大豆占了中国进口的七成多,美国大豆只剩下不到两成的份额。 玉米也是一个道理,以前美国玉米能占中国进口的不少比例,现在主要从阿根廷和俄罗斯买,连阿根廷时隔十五年都重新开始给中国送玉米了。棉花更明显,巴西棉花这两年出口量都超过美国了,中国的纺织厂更爱用巴西的货,觉得质量靠谱还稳定。 芯片这种高科技产品,中国企业更是在慢慢远离美国。美国一会儿给这个企业加限制,一会儿又更新管制规则,今天能卖的芯片明天可能就不让运了。几个行业协会都出来说,美国芯片已经算不上可靠了,得谨慎采购。 所以手机厂、汽车厂都开始找欧洲和日韩的芯片,有的还改用国内工厂生产的芯片,哪怕性能差点,也比突然断货强。就像汽车行业,现在新车里的芯片好多都是从德国、韩国进来的,美国芯片的身影越来越少。 连新能源产业需要的矿产资源,中国企业也在找美国以外的货源。比如造电动车电池离不开的锂矿,以前偶尔会从美国进口一点,现在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这些地方进货,非洲的津巴布韦也成了新货源。 国内的矿企还在江西、四川搞技术突破,能从以前没用过的矿石里提炼锂,就是为了少受国外限制。毕竟新能源是未来的大方向,要是锂矿这种关键材料被美国卡了脖子,整个产业都得受影响。 中国企业这么做,最实在的原因就是怕了美国政策的 “翻脸比翻书快”。贸易战那阵子,今天说加关税,明天说禁运,企业刚签好合同就作废,损失少则几十万多则上亿。就像那些塑料厂,上次 7 艘货轮掉头的运费、违约金就赔了不少,谁还敢再冒这个险?万一关税又突然加上,美国货的价格立马涨一截,企业的产品卖贵了没人买,卖便宜了又亏本,只能找个政策稳定的卖家。 成本也是个绕不开的事儿。美国加关税的时候,他们的货本来就贵了,其他国家趁机把价格降了点,还主动找中国企业谈合作。比如巴西大豆,不光价格比美国的便宜,运到中国的海运路线还更顺,算下来每吨能省好几百块。芯片也是,欧洲的一些芯片虽然牌子没那么响,但价格低三成,性能也够用,企业自然愿意换。 更关键的是为了保住供应链的 “小命”。企业就像过日子的人家,家里的米缸不能只靠一个人送粮,万一这人哪天不送了,全家就得饿肚子。以前太依赖美国货源,贸易战一来,好多工厂因为缺原料停了工,工人都没法开工资。 现在多找几个卖家,东边不亮西边亮,就算美国那边出问题,还有巴西、中东、欧洲的货源顶着,工厂能正常生产,生意才能做下去。 而且这也是在为长远打算。中国企业和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合作多了,不光能拿到稳定的货源,还能互相帮衬着发展。比如帮巴西修修港口、铺铺公路,他们的粮食就能更快运到中国;和非洲国家合作开矿,还能带动当地就业。 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比看美国脸色进货靠谱多了。现在美国企业想把中国买家拉回去,可中国企业已经找到了更省心、更便宜、更稳定的合作伙伴,自然不会再回头了。
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
史之必然
2025-10-08 15:10:08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