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董勇在一次采访时说:我觉得人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以后,就可以不要脸了。我刚到北京那会只能把脸扔了,不管别的先扎根再说,爱谁谁吧。 其实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没打算当演员,但我知道演员挣钱多。有时心里还琢磨,有些演员演得还不如我呢。 这句“不要脸”背后,藏着多少北漂的辛酸。董勇初到北京时穷得睡公园,在刘丹出租屋借住一年多才站稳脚跟。那种放下尊严的挣扎,每个漂泊者都懂。 “脸面”在生存面前太过奢侈。他辞掉杭州京剧院铁饭碗时,每月工资才82块。而当时拍戏能赚400块,巨大的差距让他不得不“把脸扔了”。 看看现在横店的群演。他们拿着日薪100-180元蹲在路边等戏,为一个小角色争破头。这和当年的董勇没什么不同,都是为了梦想在底层挣扎。 董勇在广告公司打工时更憋屈。他描述自己“天天当孙子”,求客户、求创意部、求财务,从来没有作甲方的时候。这种卑微,是多少打工人的日常? 放下面子才能活下来。他曾在《离婚》剧组拿到一万六片酬,瞬间明白演员这行挣钱快。正是这份现实考量,支撑他在北京坚持下去。 但“不要脸”不等于没底线。董勇在剧组坚持为戏吵架,分台词给需要机会的演员。放下的是虚荣守住的是对表演的敬畏。 如今他功成名就,依然骑着电动车在杭州吃面。那份早年被扔掉的脸面,早已被实力重新挣了回来。 每个漂泊者都在经历这种蜕变。离开舒适圈,把自己打碎重组。这个过程很痛,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董勇用二十年证明,暂时的低头不是为了永远弯腰。而是为了有一天,能真正挺直腰板做自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演员董勇在一次采访时说:我觉得人离开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以后,就可以不要脸了。我刚到
欢笑相伴
2025-10-08 12:52:06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