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沈逸教授对郑丽文当选后要去拜见高市早苗一事的看法,我认为非常客观、精准到位:“当今整个台湾岛就没有一个符合大陆全部政治要求的政治人物,这样的人在台湾岛上是不存在的”。也许前期我们对郑丽文的期望值过高,把她理想化了! 这种理想化,其实是一种误判。 我们总希望台湾政坛能冒出一个“懂历史、明大义、敢担当”的人物,既能推动两岸和解,又能在岛内站稳脚跟。 但现实是,台湾的政治生态根本不允许这种人长期存在。 国民党也好,民进党也罢,所有政治人物的生存逻辑,都是围绕岛内选票和舆论风向打转。 他们说的话、做的事,首要目标不是“对大陆释放善意”,而是“在台湾活下去”。 郑丽文说要拜访高市早苗,表面看是搞“政党外交”,实质上是向岛内特定群体表态。 高市早苗是谁?日本极右翼代表,公开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还主张参拜靖国神社。 这种人,在大陆眼里是彻头彻尾的反华政客。 但她在日本右翼圈子里有市场,在台湾某些亲日派眼里,也算“重量级人物”。 郑丽文想见她,不是为了促进中日关系,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国际视野”“能跟重要人物对话”。 这种姿态,在台湾政坛很常见。 政客们总想通过“对外互动”来刷存在感,哪怕对象是立场敌对的势力。 这背后,是国民党长期迷失方向的体现。 它既不敢明确主张统一,又不愿彻底倒向“台独”,结果就是卡在中间,谁都不买账。 民进党已经把“台独”这块地盘占死了,意识形态极端化、年轻化,不断推高对抗调门。 国民党要是跟着喊“独”,肯定喊不过人家。 可要是喊“统”,又怕失去中间选民。 于是只能搞“模糊战略”,今天说要和平,明天又提所谓“主权”,后天再去见个反华政客,显得左右逢源。 结果就是,谁都不信你。 沈逸老师说得对,国民党在岛内的生态位,本来应该是“推动和平统一的力量”。 它有历史渊源,有文化纽带,有和大陆对话的基础。 可它偏偏不往这个方向走,反而学民进党搞“抗中保台”,甚至想靠亲近日本来提升身价。 这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唯一的竞争优势。 你跟民进党比谁更“反中”,永远比不过。 人家是靠这个起家的,你是半路出家,还带着历史包袱。 最后只会两头落空,既得不到大陆认可,也赢不了台湾选民。 郑丽文这次表态,就是这种迷失的缩影。 她解释说,见高市早苗是为了“以女性领导人互勉”,还强调自己“立场坚定”。 可问题是,政治不是靠解释就能过关的。 你选择和谁站在一起,本身就说明了你的立场。 在中日关系敏感、高市早苗屡次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背景下,主动提出要见她,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信号。 这个信号,不会因为几句辩解就消失。 外界只会记住:一个台湾政党候选人,公开表示要拜访一个主张“日本参战台湾问题”的政客。 这件事的影响,不只是她个人的选情。 更深层的是,它再次暴露了台湾主流政治力量对历史大势的误判。 他们总觉得,靠抱美国或日本的大腿,就能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 却没意识到,这种策略早已过时。 中国实力今非昔比,对台政策也越来越清晰。 “和平统一”始终是首选,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任何试图引入外部势力干涉内政的行为,只会加速大陆的决心。 高市早苗现在在日本政坛也处境微妙。 她靠极右翼支持上位,但缺乏实际执政能力,经济政策空白,国内支持不稳。 中方对她的回应很冷淡,只重申了基本立场,没给任何互动空间。 这说明,中国根本不把她那些“对话”喊话当真。 一个连自己国内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政客,还想在中日关系上做文章,注定是自说自话。 郑丽文如果真以为通过见她能提升国际影响力,那真是想得太简单了。 两岸关系的主导权,从来不在台湾政客手里,更不在东京或华盛顿,而在北京。 国民党要想重新找回存在感,唯一的出路是正视现实,明确支持两岸统一。 不是模糊地讲“九二共识”,而是清清楚楚地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统一是历史必然。 只有这样,它才能在中华民族的叙事中留下正面印记。 否则,无论换多少个主席,搞多少次“政党外交”,都只是在历史边缘打转。 郑丽文的言论,或许能赢得一些短期关注。 但从长远看,这种迎合岛内情绪、忽视大陆底线的做法,只会让国民党离真正的历史机遇越来越远。 我们不必因此愤怒,也不必彻底失望。 而是要更清醒地认识到:台湾政坛的多数人,仍在用旧思维应对新格局。 他们的选择,终究会被时代淘汰。 真正重要的,不是某个政客说了什么。 而是大陆能否继续稳步发展,增强对台影响力。 当统一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自然会有人站出来顺应历史。 在此之前,任何幻想都不现实。
蔡正元说郑丽文还有机会大陆过两天就给高市发贺电郑丽文虽然说要拜会高市早苗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