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曹爽主动投降后,被司马懿灭了三族,刑场上,曹爽悔恨地说:“我怎么就这么傻,听信了司马老贼的口头发誓。“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曹爽跪在刑场上,刀光闪过前最后一刻,他忽然想起父亲曹真临终前的眼神。 那位被曹操称为"吾家千里驹"的名将,瞳孔里尽是忧虑。 此刻他终于读懂那种忧虑,可惜太迟了。 "我怎么就这么傻,听信了司马老贼的口头发誓。"他悔恨地说。 时间倒回十二年前,魏明帝曹叡在嘉福殿弥留之际,将年仅八岁的曹芳小手塞进曹爽与司马懿掌中。 史书记载这位皇帝"忍死待君",硬撑到司马懿星夜驰归才闭眼。 托孤时,曹叡左手拉着宗室代表曹爽,右手握着功勋老臣司马懿,看似平衡的安排埋下致命隐患。 曹爽很快展现出国戚子弟的傲慢,他给司马懿升了太傅虚职。 转头就把弟弟曹羲、曹训安插进禁军要害部门,又提拔何晏、邓飏等浮华朋党把控尚书台。 这种吃相难看的夺权,连曹魏老臣蒋济都看不下去,私下对高柔感叹:"曹昭伯这是在给自己挖坟。" 正始五年那场伐蜀之战成为转折点,曹爽为树立威信,不顾司马懿劝阻,带着十万大军钻进骆谷。 蜀将王平在兴势山布下疑兵,绵延百里的旗帜让魏军误判形势。 更致命的是骆谷缺水,运粮的牲畜成批渴死,士兵们嚼着干粮嘴唇裂出血口。 参军杨伟跪着劝退,曹爽却盯着地图幻想攻克汉中的荣耀。 直到司马懿密信送到前锋夏侯玄手中,警告他"当年武皇帝在汉中差点全军覆没",曹爽才慌忙撤军。 费祎的伏兵在沈岭杀得魏军尸横遍野,活着回来的士兵盯着主帅车驾的眼神,比蜀军的刀剑更冷。 高平陵那天清晨,曹爽扶着皇帝车辕时,绝不会想到七十岁的司马懿正披甲冲向武库。 李胜来探病时,他故意把粥喝得满襟都是,把荆州听成并州。 当曹爽带着小皇帝和全部亲信出城祭陵,司马懿瞬间撕下病容,三千死士从洛阳各处暗巷涌出。 控制永宁宫取得郭太后诏书后,他做戏做全套,派曹爽亲信尹大目指着洛水发誓:"唯免官而已"。 蒋济这些老臣都信了,谁料三天后黄门张当的刑讯供词就成了灭族铁证。 刑场上的桓范本该是例外,这位大司农翻墙出城投奔曹爽时,连司马懿都惊得摔了茶杯。 若曹爽听其建议挟天子奔许昌,但桓范终究哭错了坟。 他骂曹爽"犊耳"时,那个沉迷美妾珍宝的纨绔子弟,正把弹弓扔进后园,对监视的士兵嘟囔:"做个富家翁挺好"。 这种天真与司马懿的狠辣形成残酷对比,老谋深算的屠夫连棺材钉都提前给政敌备好,王凌索要钉子时就明白自己非死不可。 七百颗人头落地后,蒋济拒绝司马家的封赏,五个月后呕血而亡。 这位帮司马懿作保的四朝元老,临终前或许想起曹操时代政治斗争的底线。 即便汉献帝衣带诏事件,伏完等参与者也只诛首恶。 从高平陵开始,中国权斗进入斩草除根的新阶段。 司马懿给子孙留下"不坟不树"的简葬遗嘱,却埋不下滔天血债。 十六年后,司马昭指使成济弑君时,那句"司马家事"的脱口而出,早在洛水誓言破碎时就已注定。 回头看曹爽的悲剧,与其说败给司马懿的阴谋,不如说输在政治幼稚病。 他至死没明白,权力游戏里口头承诺比纸薄,洛水不是渭水,司马懿更不是商鞅。 那个被他迁到永宁宫的郭太后,那个被他当作傀儡的小皇帝,甚至被他克扣军饷的中下层将士,都在政变时刻成为压死骆驼的稻草。 信息来源: 《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末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腾讯新闻《司马懿宣称只削曹爽兵权》
司马懿要这样做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晋了[6]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