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 这位地主婆姓周,在江苏无锡乡下有百十来亩地,还有两座用来收租的院子,在当地算是家境殷实的人家。她就一个儿子,名叫顾明远 。 周婆的丈夫早逝,三十出头就守着家业拉扯顾明远长大。她对儿子算不上溺爱,却把全部指望都压在他身上,请先生教他读书,盼着他将来能有出息。 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无锡乡下时,顾明远刚满二十,在城里学堂念过两年书,回来就整日念叨日军暴行,说要去上海投奔十九路军。 周婆没读过书,却知道“国破家亡”四个字的分量。那时无锡各界正忙着给前线捐钱捐物,米业联合会筹军粮,纱厂捐布匹,连孩童都献出积钱罐 。 她咬咬牙,找中介贱卖了五十亩良田,又托人把镇上的院子转手,连丈夫留下的银镯子都当了,凑了整整八百块现大洋。交银子那晚,她摸着顾明远的胳膊反复叮嘱,要他照顾好自己,打鬼子量力而行。顾明远哭着应下,说明年开春一定回来给她拜年。 第二天天没亮,顾明远带着钱走了。周婆站在村口望了整整一上午,直到看不见儿子的背影才回家。起初还能收到他从上海寄来的信,说在部队当文书,钱都用来买药品了。 可三个月后,信件突然断了。周婆托人去上海打听,部队换了防,没人知道有个叫顾明远的文书。 家里没了收入,余下的田地只能自己耕种,周婆一双拿惯了算盘的手磨出满是血泡。 街坊劝她改嫁,她摇头;佃户主动减免租金,她不肯,说欠人的总要还。她把儿子的信藏在枕下,每天睡前摸一摸,总觉得是信送丢了,儿子说不定正在前线打仗。 为了省粮食,她每天只喝两顿稀粥,瘦得颧骨都凸了出来,却还偷偷给儿子留着过年的新布料。 这一等就是五年。1937年无锡沦陷前,城里的亲戚逃难过来,带了张皱巴巴的《新锡日报》。 周婆不识字,让亲戚念给她听。当听到“伪无锡县公署财政科科员顾明远,协助征集军用物资有功”时,她猛地站起来,抢过报纸凑到眼前,手指在“顾明远”三个字上反复摩挲。 亲戚吞吞吐吐补全了消息:顾明远根本没去参军,拿了钱就在苏州城里挥霍,后来投靠了日伪政权,帮着日军征粮征税,上个月还带人抄了两个抗日士绅的家。 周婆僵在原地,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一口血吐在报纸上,染红了那行刺眼的名字。她想起儿子临走时的眼泪,想起自己卖地时的决绝,心口像是被巨石砸烂,疼得连呼吸都困难。 没人知道周婆那天是怎么熬过来的。只看到她当晚就烧了所有信件和新布料,第二天照常下地,只是再也不跟人提儿子。 日军在无锡纵火屠村时,她把最后一点存粮分给了逃难的孤儿,自己躲在破庙里,靠着挖野菜活命。有人说见过顾明远带着伪军下乡,路过村口时特意绕开,根本没敢回家。 后来有人问周婆,后悔吗? 她沉默半天,说后悔没教儿子分清忠奸,不是后悔卖地。那时无锡城里的工人正偷偷给日军的面粉掺霉麦,城外的游击队在黄土塘伏击日军,连荣德生先生都顶着威胁拒绝日军征用工厂 ,这些事她都听说过。她不懂大道理,却明白做人不能忘了本,更不能帮着外人害自己人。 顾明远的结局并不好。1941年新四军第六师在无锡开展斗争,清算汉奸时将他逮捕。审判那天,周婆去了,隔着人群看了儿子一眼,没说话也没哭。顾明远跪在地上喊娘,求她原谅,她转身就走,再也没回头。 家国危难之际,有人散尽家财支持抗日,满门忠烈;有人却贪生怕死,认贼作父。周婆的悲剧,从来不只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更是对那些背叛家国者的无声控诉。 真正的骨气从不在身份高低,而在危难关头的选择——是站着守土,还是跪着求荣,答案从来都写在人心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
名城探寻
2025-10-08 10:53:41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