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咱们的C919来说,欧美发的适航证就像是一道门槛,跨不过去,国际市场的大门就难

彼岸花香情无尽 2025-10-08 10:19:01

对咱们的C919来说,欧美发的适航证就像是一道门槛,跨不过去,国际市场的大门就难敞开。但现实比这复杂得多,没这张证,天也塌不下来。造大飞机就像参加一场全世界都盯着看的考试,不光要把飞机造出来,还得拿到一张叫"适航证"的特别驾照,才能在国际航线上飞。 为啥欧美的适航证这么关键?因为它背后是一整套安全标准的发言权。欧美国家搞民航早,他们的航空安全局说话分量重,全球大多数航空公司都认他们的认证。 就像开车上路,人家规定了什么样的车算安全合格,你的车要想进他们的高速公路,就得先通过他们的检测。所以C919要是拿不到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点头,确实很难飞到欧美国家去,一些看重欧美标准的客户也会犹豫。 但这事儿也有另一面。国际民航组织本来就有自己的一套基础安全规矩,只要飞机登记国(比如中国)发的适航证符合这个基础要求,别的成员国按理说也该承认。 所以C919现在拿了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证,已经能在国内和认可中国标准的国家飞了。像东南亚、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已经表现出对C919的兴趣。 问题在于,欧美那边额外加了不少自己的更高要求,形成了某种行业标杆。 那C919现在到底怎么样?从国内运营来看,它已经稳稳当当地飞起来了。数据显示,它在好几条国内航线上已经运了超过42万人,而且没出过什么大安全事故。 众多乘客特意想要享受这架“中国造的大飞机”,国内航空公司也陆续下单,现在C919的订单数已经超过一千架了,大部分来自国内。这说明在自己家里,这飞机已经站住脚了。 但一说到飞出国外,特别是飞到欧美,麻烦就来了。没有FAA或EASA的证,航权谈判就卡脖子。这也是为什么国外订单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南亚、非洲这些地区,澳洲、加拿大这些紧跟欧美标准的市场就比较谨慎。 中国自己很清楚,不能光指望别人发证。国内这么大的航空市场,本身就是C919最好的练兵场。咱们国家现在已经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航空市场了,未来二十年光国内就需要五千多架干線客机。 这么庞大的需求,足够让C919积累经验、完善改进。这就好比先在自己家院子里把车开熟练了,再上高速。同时,造飞机需要的整个产业链也在国内慢慢搭起来了。 当下,发动机仍采用美法合资公司的LEAP - 1C。不过,我们自主研发的长江 - 1000A发动机已处于测试阶段,相信不久后,它将展现出国产动力的强劲实力。 等哪天自己的心脏能跳动了,腰杆就更硬了。 在标准领域的角逐中,国内亦未曾懈怠。民航局已经和二十多个国家签了适航合作,自己的小飞机ARJ21和运12也拿到了蒙古、巴西这些国家的认可。 在电动飞机这种新赛道上,中国还抢先发了全球第一张适航证,试着把自己的标准推出去。这就是在想办法绕开老牌玩家的规则壁垒。 再看全球格局,波音因为737 MAX的事故信誉受损,空客虽然稳但产能有限,客户得排长队。这种时候,有些等不及的航空公司可能会愿意看看C919这个新选择。 C919的价格也有优势,比同类的空客A320neo和波音737 MAX便宜一些。对预算紧张的航空公司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吸引力。 先靠国内大市场活下去、强起来,同时练好内功,把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握在自己手里,再一步步通过双边合作撬开国际市场。 这有点像当年中国高铁的发展路子,一开始也没多少国际认可,但靠着国内四通八达的网络练出了技术和运营能力,最后也走出了国门,大飞机可能也需要这么个过程。 长远看,适航证之争,表面是张纸,背后其实是规则制定权的话筒在谁手里的问题。欧美想靠先发优势继续掌控话语权,但中国凭借市场规模和制造能力,正在一点点挤进这个游戏。 说到底这场竞争,比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耐心和战略。

0 阅读:4
彼岸花香情无尽

彼岸花香情无尽

彼岸花香情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