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102岁湖南籍抗战老兵刘登达,时隔多年跨越海峡回到大陆祭祖。10月1日在返回

可爱卡梅伦 2025-10-08 05:49:03

台湾102岁湖南籍抗战老兵刘登达,时隔多年跨越海峡回到大陆祭祖。10月1日在返回台湾的路上,在福州转机时离世。 ​刘登达,湖南岳阳人。16岁因哥哥新婚不久,于是替兄从军参加抗战。1946年前往台湾,老人膝下无子女。他的母亲在他参加抗战后不久,被日本兵残忍杀害。刘登达曾说他希望落叶归根,自己能再回到故乡看看。最大的心愿就是百年后和母亲安葬在一起,从此永远陪在母亲的身边,保护她。 —— 102岁,终于还是把回家的路走完了。只是没想到,最后一脚落在了福州的转机通道里。有人唏嘘,说老人差一步就能回台湾,可我心里倒觉得,这步差得好——脚下是大陆的土地,头顶是故乡的天空,身边是穿制服的同胞,总比孤孤单单死在海峡那边强。 刘登达16岁那年的决定,简单得像砍白菜:哥刚娶媳妇,炕头热乎,他舍不得让哥去送死,于是自己把草鞋一穿,跟着接兵的队伍走了。枪不会扛,就先背锅,锅背烦了,才摸到枪。老兵回忆,他个子小,跑起来却像山猫,子弹专撵脚后跟,就是打不着。八年打下来,身上的疤比纽扣还多,可他说自己命大,死人堆里爬出来,嘴里还叼着半块压缩饼干。 日本投降那年,他随部队坐船去台湾,原本说“三个月就回家”,结果三个月变三年,三年变一辈子。部队撤编,他留在高雄港口当搬运工,一天扛几百吨糖包,肩膀磨出茧子,嘴里却甜不起来——想家啊。最开始还能写信,后来两岸断了音信,他干脆把信纸攒成盒子,夜里偷偷拿出来闻,闻到的全是湖南的柴火味。 没娶老婆,不是不想,是怕拖累。有人给介绍,他总摆手:“我连妈都护不住,哪有能力护媳妇。”话里说的是母亲——他离家第二年,鬼子扫荡,母亲被堵在村口,刺刀挑了。他得到消息时,人在江西,当场跪地,把枪栓拉得哗啦响,却找不到仇人。从那以后,母亲的照片成了他的“护身符”,走哪带哪,照片被汗水泡得发白,脸都糊成一片云。 两岸通航后,他年年申请返乡,证件办齐又过期,凑不齐路费,一拖就是几十年。直到去年,志愿者帮他找到岳阳的侄孙,视频里那小子喊“叔公”,他哭得像个孩子,手抖得连手机都拿不稳。今年9月,他终于踏上航班,随身行李简单得可怜:一件旧军装,一包湖南土,还有那张泡糊了的照片。别人祭祖带鲜花,他带的是台湾产的凤梨酥,说让妈也尝尝“洋气”的东西。 9月30日,岳阳新开镇,他在母亲坟前跪下,102岁的骨头“咔”一声响,像老树折枝。他把凤梨酥摆好,照片贴在墓碑上,手指轻轻摩挲石面,嘴里念叨:“妈,我回来了,这次不走了。”那天阳光正好,坟头茅草被风吹得沙沙响,像是答应。当晚,他睡在老家旧屋,硬板床,却说是“七十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10月1日,老人买高铁票回台,想的是把行李收拾收拾,再回来长住。谁料福州中转时,心脏突然“罢工”。急救人员说,老人走时表情安详,嘴角带笑,像睡着。志愿者帮他擦脸,发现衣兜里一张折得四四方方的纸条: “如我不测,请将骨灰撒在母亲墓旁,让我继续站岗,护她一世。” 没有悲壮,没有遗言,只有一个儿子对妈妈的执念。 消息传回台湾,高雄港口的搬运工老同事群炸锅:“老刘终于回家了!”有人提议在港口立块小碑,刻“岳阳老刘,在此扛包五十年,如今回家”。没有官衔,没有勋章,却比一个少将的墓志铭更动人。 我看了新闻,夜里睡不着,翻箱倒柜找出自己妈的照片。出来打工十年,每次回家都是“待两天就走”,从没想过妈也会老。给妈发视频,她在厨房剁饺子馅,屏幕晃得只见刀起刀落。我喊:“妈,我想吃酸菜饺子。”她抬头笑:“回来就包,管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落叶归根,根就是妈,就是那一口热饺子。 刘登达的故事,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只是一个儿子想回家。抗战让他漂出去,时代让他回不来,可血脉那根线,一牵就是百年。如今他长眠母亲身边,终于把“保护她”的誓言兑现。而我们这些还在路上的人,别忘了常给爸妈打个电话,别等百年之后,才想起那张照片已经模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