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使:中国偷窃我们的技术。 高志凯先生:你们刚给六代机取了个名字,我们已经有两款六代机试飞了。中国的技术是真正的尖端技术。 确实如此,我们拥有的很多技术,美国是没有的。那么何来我们偷窃他们技术之说?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最近又老调重弹,抛出所谓"中国偷窃技术论"。但战略学者高志凯的回应直击要害:当美国还在为第六代战机取名时,中国已有两款六代机进入试飞阶段。这场隔空交锋,揭开了中美科技竞争的真实图景。 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今年3月才宣布第六代战机"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项目命名,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早在2023年就公开了两款六代机验证机。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暗剑"无人机和"飞龙"有人机已进行协同试飞,这种"忠诚僚机"模式领先美国至少两年。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的报告承认,中国在变循环发动机、智能蒙皮和分布式孔径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这些核心技术,根本不是靠"偷"能获得的,而是靠长期投入和积累。 中美六代机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美国强调"网络中心战",注重体系对抗;中国侧重"智能自主",追求单平台突破。这种差异,从双方公布的技战术指标可见一斑:中国六代机强调"超音速巡航+人工智能空战",美国则突出"全域协同+电子战优势"。 更说明问题的是研发模式。美国NGAD项目依赖波音、洛马等传统军工巨头,而中国采用"国家队+民营科创"新范式。航天科工联合华为研发机载AI系统,这种跨界融合创新,美国反而难以模仿。 中国全年研发投入达3.2万亿元,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种持续投入,结出累累硕果:中国在超材料、量子雷达、高超声速武器等前沿领域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中国在20个关键科技领域已有17个领先。 更直观的是人才储备,中国每年工程类毕业生是美国的8倍,人工智能领域新增研究人员占全球半数。这种人才红利,转化为创新动能。说中国"偷技术",不如说美国在"吃老本"。 美国最爱拿2015年苏刚案说事,但美国法院最终判决证据不足。反倒是美国自己的"棱镜门"事件,坐实了大规模技术监控。斯诺登曝光的文件显示,美国国安局长期入侵华为服务器,到底谁在偷窃,不言自明。 更讽刺的是,美国F-35项目先后曝出900多个技术缺陷,而中国歼-20从首飞到服役仅用7年,稳定性反而更优。这种反差,让"偷窃论"不攻自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居首。在无人机、5G、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在制定行业标准。大疆创新的无人机专利是竞争对手的3倍,这种领先优势,岂是"偷"得来的? 特别是在军民融合领域,中国开创了"军转民+民参军"双轮驱动模式。航天技术转化出的商业航天产业,正在挑战SpaceX的垄断地位。这种创新生态,美国反而应该学习。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清单已扩大到2000多项,结果却是倒逼中国自主创新。芯片领域最典型:中芯国际实现7纳米工艺突破,长江存储的堆叠技术领先三星。美国的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技术自立。 更让美国尴尬的是,中国在一些领域开始"反封锁"。稀土永磁材料、光伏硅片、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中国占据全球70%以上产能。美国F-35战机的稀土材料,至今离不开中国供应。 中国工程师文化强调"迭代优化",善于在现有技术上持续改进;美国偏好"颠覆创新",但往往虎头蛇尾。这种文化差异,使中国在工程应用领域优势明显。高铁、特高压、5G等重大工程的成功,都是例证。 更深刻的是制度优势,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北斗导航系统比GPS更早实现全球组网,这种系统能力不是靠"偷"能实现的。 在第六代战机、空天飞机、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中美进入并行赛跑阶段。中国在电磁发射、激光武器等新概念武器方面已有实战部署,这些领域美国反而在追赶中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军事化,中国"脑机接口"技术已实现战机"意念操控",这种突破性创新,让传统技术相形见绌。 高志凯的回应,代表中国科技界的集体自信。当美国还在用"偷窃"的陈旧话语体系抹黑中国时,中国创新已进入"无人区"。这种心态落差,才是美国真正需要克服的。 历史将证明,最大的技术窃贼,是那些自己不努力反而阻挠他人创新的国家。中国用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给世界上了一堂生动的创新课。
中国在解放台湾的战争中,美国一定会插手,而中国的这场收复台湾的战争中,不可能向朝
【5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