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人造太阳” 的真正价值,不是用激光烧航母,而是重构全球能源规则。 这团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正在拆美国维持 70 年霸权的 “石油 - 美元 - 航母” 循环。 “人造太阳” 学的是恒星聚变:把海水里的氘和氚注入装置,用磁场困住,加热到上亿度让它们变成氦,释放的能量是核裂变的 4 倍、燃煤的 400 万倍。 没有核废料,氘够人类用 100 亿年,完全能摆脱化石能源。 这种 “能源圣杯”,注定改世界的底层逻辑。 中国的突破不是单点冒头,是体系化领跑。 2025 年 3 月,合肥 CRAFT 核聚变园区完工,占地 100 英亩、花了 7 亿美元,马上要建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 BEST,计划 2027 年点火。 同一时间,绵阳新的激光核聚变舱,规模是美国 NIF 设施的两倍,磁约束和激光聚变两条路一起走。 上海能量奇点公司更快,3 年就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国产化率超 96%。 这速度靠的是制度和资源双支撑。 中国每年投 15 亿美元搞这个,是美国的两倍,还靠国家级工程拉了 30 多个国家合作。 人才上,中国核聚变专利全球第一,博士培养量是美国的 10 倍,连 MIT 前高管都承认 “以前帮中国建装置,现在被反超”。 供应链也差得远,美国 Helion 公司的原型机卡在半导体芯片上,中国企业靠本土产业链,2 年就能从设计做到放电。 这正好戳中美国霸权的要害。 过去 70 年,美国靠 “控石油 - 绑美元 - 航母护航” 过日子:中东石油必须用美元买,11 艘核动力航母守着海上航道,形成闭环。 可聚变能源一旦商用,海水就成了 “取之不尽的油田”,2050 年这市场能有 1 万亿美元规模。 到时候中东石油、俄罗斯天然气就是普通商品,美元跟石油的绑定会松掉,航母守的航道也没那么值钱了。 对美国产业的冲击也狠。 美国芯片、航空发动机这些优势产业,其实卡在能源和材料上:芯片制造要超大功率稳定电,航空发动机叶片扛不住超高温。 中国搞 “人造太阳” 时突破的技术,正好补这些短板。 困住等离子体的铌钛超导磁体,精度能到纳米级,能直接提光刻机性能;控制高温的 AI 算法,能优化发动机叶片的耐热设计。 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中国已经有自主产业链,美国靠专利赚的超额利润,慢慢要没了。 中美在这领域的比拼,已经反过来了。 美国以前一直领先,2022 年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但现在是 “私企热闹、体系跟不上”。 全球 80 亿美元私营核聚变投资,60 亿在美国,Helion、TAE Technologies 这些公司融了 10 多亿美元,却卡在上游供应链。 中国用 20 年走完美国 70 年的路,国家项目破纪录,市场力量也起来了,举国体制加市场活力,形成了独特优势。 军事上的影响,比 “烧航母” 深远。 美国航母的核心作用是 “移动能源基地”,靠燃料供舰载机和导弹作战。 聚变能源带来的无限电力,能搞分布式作战:在关键海域放小型聚变供能站,给无人机、无人舰艇、高超音速导弹供电。 这些装备不用频繁补能,24 小时能盯着,形成 “蜂群” 似的监控网。 航母再强,面对这种不依赖后勤的体系,威慑力会慢慢降下来,就像二战时战列舰被航母淘汰那样。 但这场比拼的终点,不是军事对抗,是定规则。 MIT 教授 Dennis Whyte 说得明白:“真正的终点是建成熟的核聚变产业,给全球供能,尤其是满足 AI 时代的算力需求。” 中国计划 2035 年让核聚变首次发电,2045 年建成商用电站,这个时间正好赶上全球能源转型、AI 算力爆发。 谁先拿出清洁便宜的聚变能源,谁就能定全球产业标准。 美国已经慌了。 参议院呼吁投 100 亿美元追赶,可外界都觉得是 “杯水车薪”。 毕竟中国已经搭好从超导材料到功率半导体的完整供应链,走的是光伏产业成功的老路。 这种体系化优势,不是短期砸钱能补上的。 事件最新动态:2025 年 10 月,合肥 BEST 装置核心超导磁体组件交付,比计划早 3 个月;美国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宣布 SPARC 装置组装延期到 2026 年 3 月,还是卡在芯片上; 中国核聚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28 家企业一起推超导磁体、激光设备商用,首批民用高温超导电缆已在江苏试点铺。 信源:“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成为废铁?——搜狐
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
【10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