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宣布了 2025年10月7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站在CNN镜头前,抛出了一组扎眼的数据。 他说,政府每停摆一周,美国GDP就蒸发150亿美元,换算下来,等于每周从每个美国人钱包里硬生生抠走45美元。 这话刚落地就炸了锅,全球都盯着美国——这哪只是经济受创那么简单?分明是美国政治体制里的老毛病,这下全暴露了。 这场停摆早有征兆。9月30日晚上,国会参议院没能通过临时拨款法案,联邦政府在午夜准时“关门”。这是美国近七年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也是特朗普任期内遭遇的第二次停摆危机。 两党掐得水火不容的核心,还是钱的问题。国会两党在联邦拨款的核心条款上卡了壳,具体分歧没明说,但谁都不肯先退一步。 共和党握着众议院的话语权,民主党在参议院占着主动,两边在投票席上死磕,最后遭殃的还是整个国家。 这种“为反对而反对”的戏码,早成了美国政治的通病。宪法给了国会拨款权,却没说谈不拢该咋办。 两党正好钻了这个空子,把预算案当成互殴的武器。就像2018年底那次,为了特朗普要的边境墙拨款,两党僵了35天,创下史上最长停摆纪录。 这次才刚停摆几天,就有人算出了150亿的周损失,再拖下去,后果更不敢想。 哈西特报的150亿可不是吓唬人。白宫内部报告藏着更细的账:停摆每周会拉低0.1个百分点的GDP,要是拖满一个月,就得多出来4.3万人失业,消费者花的钱要少掉300亿美元。 高盛还补了一刀,说算上私营企业的损失,每周经济增速可能得降0.15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背后,是一长串被打乱的生活和生意。 最直接的冲击先砸在联邦雇员身上。约80万联邦雇员被迫在无薪工作和强制休假之间选边站。国土安全部、农业部这些关键部门的人,要么饿着肚子上班,要么在家坐立难安。 他们手里的钱少了,自然不敢随便花,零售业、餐馆最先感觉到寒意。国家公园更惨,大门一锁,每天100万美元门票收入泡汤,周边商户一天得亏7700万美元。 企业这边更难熬。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九成以上的人休了假,IPO审批全停了,上市公司的监管成了真空。 港口的麻烦更大,海关技术人员不够,货物通关慢得像蜗牛。2018年停摆时,洛杉矶港的货物停留时间硬生生多了15%到20%,现在这场景又重演了。 食品、酒类这些易腐货物堆在码头,贸易商看着货烂掉,只能骂街。 经济数据还断了供。劳工统计局不发就业报告和CPI数据了,美联储手里没了温度计,根本摸不准经济是冷是热。市场一慌,避险情绪就冒头。 黄金价格蹭蹭涨,道琼斯指数上蹿下跳,波动幅度比平时大了一倍。投资者攥着钱不敢动,生怕踩中看不见的坑。 更要命的是长期伤。国会预算办公室算过,2018年那35天停摆总共亏了110亿美元,其中30亿永远回不来了。这次要是拖得更久,科研项目得中断,关键岗位的人要走,美国经济的底子就得被掏空。 麻烦还飘出了美国国界。美国海关一慢,全球贸易都跟着卡壳。欧洲企业往美国运的货,卡在港口里没法卸货,德国工业企业的供应链断了好几条,老板们急得天天给国会打电话。 金融市场的震动更直接,英国安本投资公司早就预警,要是停摆续上八周,欧盟GDP得少160亿欧元。 世界银行看得更透,说这停摆暴露的是美国的制度硬伤。大家对美元霸权的信心,对美国主导的经济治理体系的信任,都在一点点流失。 新兴市场趁机加速去美元化,东盟国家的本币结算比例悄悄往上走,谁都不想再被美国的政治闹剧牵着鼻子走。 政治场上的拉扯还在继续。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骂民主党“故意找茬”,民主党则回怼共和党“拿国家利益当赌注”。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放了狠话,说拨款条款不解决,想让民主党松口没门。 两边开了好几次闭门会,每次都是不欢而散。2026年中期选举不远了,两党都想把停摆当成拉选票的筹码,共和党要装“财政管家”,民主党要扮“民生卫士”,谁都不肯先低头。 普通美国人早就忍够了。华盛顿街头已经出现了抗议队伍,联邦雇员举着“要工资要工作”的牌子,路人纷纷驻足鼓掌。 《纽约时报》的民调显示,68%的人都盼着两党坐下来谈,但没人觉得这事能轻易解决。有人提议搞预算自动延期机制,可改法律得两党同意,现在根本不可能。 还有人说改宪法,那得38个州点头,更是天方夜谭。哈西特报出的150亿,像根刺扎在美国人心里。 这钱不是数字,是雇员餐桌上少的肉,是商户账本上的红笔,是全球供应链上的堵点。当国家机器的停摆成了政党博弈的工具,当每周150亿的损失被当成“政治成本”,美国的制度困局已经摆上了台面。 这场停摆迟早会结束,但它留下的伤口,恐怕要很久才能愈合。而接下来的日子,美国人还得攥紧钱包,盯着国会山那伙人的脸色过日子。
“8天后出大事!”.美国能源部长急了最近,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急得像热锅
【3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