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歼 11 既不是最亮眼的明星机型,却成了应对这类任务的“常驻选手”,根本不是随机安排,全是经过反复考量的实用选择。 先得明白伴飞拦截到底需要啥本事,这活儿可不是比谁的战机更先进,核心需求就三样:能长时间待在天上、动作可靠稳当、能清楚完成识别和驱离。 美军机常来的南海、东海空域面积大,从沿海基地起飞到目标区域得飞不短的距离,还得在空中持续伴飞一段时间,这就对航程和滞空能力要求很高。 歼 11 作为重型战机,天生就适合干这个,加满油能在天上待很久,不用频繁返航加油,正好能应对远距离空域的警戒任务。 歼 11 的成熟度也是关键,这机型在中国空军里服役多年,改进型号早就经过了无数次实战化训练的检验。 就像去年南海夜间拦截 B-52 那次,天黑能见度低,还得近距离贴近对方军机,对飞行员和战机的配合要求极高。 歼 11 的操控系统稳定,航电设备经过多次升级,既能保证夜间飞行的安全,又能精准完成贴近、外逼等动作,这种可靠性是新机型短期内比不了的。 军事专家也分析过,这类任务最忌掉链子,成熟机型的故障率低,才能确保每次应对都不出问题。 用歼 11 更藏着成本算计的智慧,歼 20、歼 35 这类隐身战机是用来争夺制空权的“尖刀”,制造和维护成本都极高,平时保养和训练的花费也不是小数目。 伴飞拦截是常规任务,频次高但对抗强度低,要是每次都出动歼 20,就像用名贵的手术刀切菜,纯属浪费。 歼 11 的维护体系成熟,零件供应充足,日常出动成本比先进机型低得多,用它来执行常态化任务,既能完成目标,又能把宝贵的先进战机留到更关键的场合,这是典型的“好钢用在刀刃上”。 歼 11 的改进型还藏着不少实用设计,比如加装了先进的光电探测设备,不用开启雷达就能识别远处的军机型号,这样既能隐蔽自身意图,又能准确掌握对方动态。 在拦截侦察机时,这种能力特别重要,能在不暴露太多自身参数的情况下,把对方的机型、航向、速度摸得一清二楚。 而且歼 11 的载油量足,就算跟对方军机耗时间也不怕,很多时候美军机就是因为耗不过,只能主动离开。 说到底,总用歼 11 伴飞不是没更先进的机型可用,而是它恰好是这类任务的 “最优解”。 从航程、可靠性到成本、部署,每一项都贴合常态化警戒的需求,美国飞行员没看懂的,其实是中国空军装备运用的务实逻辑,武器好不好用,不是看参数多亮眼,而是看能不能精准匹配任务需求。 歼 11 的频繁出现,恰恰说明中国空军对这类任务的应对已经非常成熟,每一次起飞都经过了周密的考量,既稳妥又高效。 参考资料:中国军网《载重量高达8吨!歼-11挂载多枚导弹炸弹飞行画面》
为什么中国开始对美国步步紧逼,因为我们看透了苏联解体的本质,而现在,我们正在让美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