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扣留印度盾构机”续集来了,中印都没妥协,德国先投降了 谁能想到,三台盾构机能搅得中印德三国都不安生?最近,德国驻印度大使阿克曼公开喊话,说中国不让三台德国品牌盾构机出港,给德国企业和印度高铁工程都添了堵。 很多人一听德国品牌,脑子里想的全是德国工厂流水线,其实这三台机器压根是在广州造的,只是顶着德国海瑞克的壳,准备送去印度修高铁。 结果没想到刚装箱,还没出海关,就被中国这边卡住了,说到底,机器被扣到底因为什么? 有人说是印度还差钱没付尾款,也有说是中国要做技术审查,或者是出口限制。 你说谁也没把话说死,谁也没直接摊牌,反正机器就是出不去,德国那边一看,自己当中间商还没赚到钱,先被卷进了一场大国角力里。 最有意思的是,德国大使一边指责中国“政治化贸易”,另一边又放话,德国企业要直接在印度建厂,把产能搬过去,试图抄近道,可产能这事,说搬就能搬?现实哪有这么简单。 盾构机这玩意儿说白了,是基础设施里的“大胃王”,没它高铁地铁根本开不了工。 印度这些年修高铁,一直想摆脱对中国装备的依赖,但本国工业基础薄弱,德国的技术先进,可真要落地印度,光有技术没配套,和画大饼没区别。 德国企业想在印度建厂,表面上是想把产业链多元化,实际上是被夹在中印之间当了“磨心”,两边都得罪不起,只能左右逢源。 现在中国把机器卡住,德国这回是彻底明白了什么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德国大使的发言其实释放了几个信号,第一,德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里,已经开始对中国“有点怕了”,但又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和成本。 德国公开站队印度,也说明西方在亚太布局的棋子里,印度正被推到更前面。 不过,德国企业真能靠搬工厂解决问题吗?就拿盾构机来说,德国要在印度建厂,技术、设备、供应链全都得重来一遍,哪有那么多现成的配套资源?别说几年,十年八年都未必能成气候。 中国扣住盾构机,表面看是贸易纠纷,其实背后有更深的考虑,一方面,中国对高新技术装备出口一直有严格把关,盾构机涉及大量自主研发技术,放不放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印关系这几年一直有摩擦,从边境到贸易都不消停,印度对中国商品各种设限,结果现在自己高铁工程也被卡脖子。 这种尴尬谁都看得明白,德国做“和事佬”,本想两头渔利,结果先被现实扇了一巴掌。 这场盾构机风波,其实是中印德三国在全球产业链里的一个缩影,以前德国企业在中国设厂,全球供货,一切顺畅。 中国这次扣住盾构机,既是按规矩办事,也是给所有想“脱钩”中国的西方企业上了一课:想拿中国当加工厂,遇事还想绕道走,哪有这么好的事? 这年头,全球产业链不是谁想转就转的,成本、效率、技术、环境,一个都绕不开。 印度高铁工程着急上火,德国企业左右为难,中国这边坚决不妥协,各自算盘都打得啪啪响。 有人说中国是不是“以小见大”,在国际贸易里强势了一把?其实国际生意场上,讲究的还是规则和底线。 德国如果真想在印度建厂,能不能扛住初期的高成本和技术难题?印度如果真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有没有耐心和资本去等? 中国这次不给面子,就是在提醒西方:市场不是想进就进,规则不是想改就改,谁都别想光拿好处,还想占便宜。 盾构机事件还没完,印度那边工程开不了工,德国企业也没赚到钱,中国这边产业链地位反而更稳了。 现实就是,想在全球产业链里“去中国化”,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办到的,德国喊得再响,机器还是出不去;印度想得再美好,没有中国制造的支撑,基础设施难免掉链子。 回头看,三台盾构机牵出的是一条产业链的博弈,也是中印德三国各自算盘的碰撞。 谁都没完全妥协,谁都想多拿点好处,德国先叫苦,实打实地告诉大家:在全球化这张大网里,谁都不是局外人。 中国的底线清晰,印度的野心不小,德国的算盘打得精明,但现实只认实力和规则,等到下集剧情上线,谁又能走出自己的路,谁还得在这条链子上“缴学费”,大家心里都有数了。
印度要能做到这些就不是印度了[吃瓜]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