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的副作用还是来了! 中俄免签政策一落地,边境口岸的热闹劲儿就挡不住了,绥芬河早餐店的包子销量翻了倍,满洲里半天就过了三百个免签旅客,连大妈都学会了说俄语问候。 可这份热闹没持续多久,各种“副作用”就悄悄冒了头,这些问题算不上大麻烦,却实实在在戳中了开放过程中的痛点,比想象中更考验双方的磨合智慧。 最先感到压力的是边境的民生服务,绥芬河的中医诊所里,拔罐按摩的预约排到了两周后,可医生们却犯了难。 俄罗斯游客过来问诊,语言不通只能靠手势比划,简单的感冒发烧都得折腾半天。 更棘手的是医疗结算,俄罗斯的医保在这边用不了,一旦遇上急病,游客得全额现金支付,不少人因为没带够钱耽误了治疗。 早餐店老板也有新烦恼,为了适应俄罗斯客人的口味加了肉馅比例,却总有人大清早要伏特加,拒绝多了还怕影响生意。 支付也是个大问题,俄罗斯的银行卡绑不了中国的电子支付,游客买东西要么带一大叠现金,要么得找能刷外卡的店铺。 有商户试着收卢布,可汇率天天变,前一天赚的钱第二天换算成人民币就少了一截,后来干脆只收人民币,不少游客只能扫兴离开。 最难以被忽视的是文化习惯的碰撞,俄罗斯游客喜欢在公共场所大声交流,结账时习惯排队靠得近,这些在他们看来很正常的举动,让一些中国市民觉得不适应。 反过来,中国商场的营业时间到晚上十点就结束,不少想逛夜景的俄罗斯游客只能失望而归,他们那边的商店往往要开到更晚。 不过这些 “副作用”,本质上是开放太快带来的 “成长型问题”,不是政策本身的错。 口岸已经在想办法,满洲里推出了团体预约通关,绥芬河的商家开始更新双语标签,税务部门也在优化离境退税流程。 金融机构正在试点卢布直接结算,未来支付问题早晚会解决,语言障碍催生了临时翻译服务,不少大学生利用假期当兼职翻译,既赚了钱又帮了忙。 有人觉得这些麻烦来得猝不及防,其实早该想到,免签打开的是双向流动的大门,不只是人过来,生活习惯、商业规则、文化观念也跟着过来,碰撞在所难免。 就像以前两国边境只通货物,现在人能自由走动,自然需要更细致的配套服务,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两国民间关系往深里走的过程。 说到底,所谓的“副作用”,不过是亲密互动的必经阶段,从包子铺的口味调整,到支付系统的打通,再到文化习惯的互相适应,每解决一个问题,两国的联系就更紧密一分。 免签的核心是方便交流,而交流本身就需要磨合,这些看似头疼的小麻烦,恰恰证明了中俄合作不是停在纸面上的协议,而是真真切切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里。 这不是政策的疏漏,而是开放带来的真实活力。 参考资料:中国日报网《入境旅游新高峰 中国迎来跨境旅游双向热潮》
俄罗斯要妥协了,牺牲普京就能拯救俄罗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愿意为有条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