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了,但外贸企业却还一批又一批地倒闭?这么说吧,大量外贸企业倒闭,实际上正是我们正在把西方的工业挤出市场的证明。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咱要搞明白这件事,首先得戳破一个误区:顺差算的是货值,不是企业数量,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额,能顶几十个服装厂一年的产值,可创造顺差的高端企业就那么几家,被淘汰的传统企业却一抓一大把。 就像希曼公司,做的是眼镜架代工这类低附加值生意,资产里最值钱的就是俩商标和三百多副眼镜架,连审计费都付不起,这种企业在今天的外贸市场里根本站不住脚。 浙江那些做欧美快时尚订单的服装厂,现在一个款式顶多返单一次,订单要么被越南、孟加拉的便宜劳动力抢走,要么被国内自动化工厂吞了。 老板们就算砸百万买设备也跟不上AI设计、七天交货的节奏,倒闭是早晚的事。 可与此同时,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9月同比暴涨311%,直接把特斯拉的欧洲销量干得暴跌45%,从6.6万辆掉到3.6万辆,单这一家企业创造的顺差,就能顶上上千家小服装厂的总和,这就是为什么顺差涨了,小厂子却倒了。 这些倒掉的企业,本质上是被中国自己的产业升级给“筛”出去的,而这种升级恰恰精准击中了西方工业的软肋。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9月10号都急着发声,说欧盟正被中美挤到边缘,世贸组织的数据更扎心,欧盟高技术出口只占全球12%,中美加起来占了54.8%。 就拿光伏产业来说,欧洲曾经是先行者,现在德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梅耶博格要关厂,Solarwatt已经裁了10%的员工。 挪威、芬兰的同行不是破产就是重组,欧洲本土太阳能产品产能连2%都不到,却要靠中国提供75%的太阳能电池和70%的组件,这不正是被挤出市场的证明么。 中国企业能做到这一步,靠的不是低价倾销,而是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效应,欧盟自己把天然气价格搞到美国的四五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根本没法跟中国比。 就算想加税搞保护,德国新能源企业创始人都坦言,没中国产品欧洲连供应都成问题,这就是实力上的碾压。 再看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这两大赛道,欧盟更是被中美按在地上摩擦。 欧盟统计局8月的数据显示,27国制造业产出环比又跌了0.3%,新能源车、光伏、储能的新增投资占比只剩15%,中美却拿了63%。 德国大众就算电动车销量涨了,也藏不住本土产业的困境,能源成本高得离谱,连特斯拉都因为充电系统适配不了德国的分时电价,最终被消费者抛弃。 而中国的宁德时代市值近2万亿港元,牢牢把控全球储能市场,新能源汽车靠着三电技术优势,在欧洲港口排着队下船,这种差距不是短期能补上的。 西方工业被挤出市场后,他们的订单自然流向了中国的高端企业,可这些高端企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一条动力电池生产线,几十个技术员就能年产几十亿,根本不需要传统工厂的上万名工人,这就形成了“高端企业创顺差、传统企业被淘汰”的局面。 更关键的是,资本市场和政策导向早就转舵了,银行现在的风险模型变了,宁愿给芯片厂、电动车企业放几十亿贷款,也不愿给传统服装厂批几百万,因为后者的生存逻辑已经过时了。 就像某位银行经理说的,这不是歧视,是传统企业的风险实在太高。 这种资源倾斜让高端产业跑得更快,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企业能持续砸钱搞研发,进一步拉开和西方企业的差距,可传统外贸企业连周转资金都拿不到,只能在产业链底端等死。 这不是中国外贸不行了,是落后的外贸模式不行了,而我们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正好就是西方工业失去市场的过程。 毕竟全球市场就这么大,中国的高端产品占了份额,西方的同类产业自然就得收缩,他们的企业裁员倒闭,我们的传统企业也被升级浪潮拍在沙滩上,本质上是同一场产业革命的两个侧面。 说到底,贸易顺差万亿是中国工业升级的勋章,而外贸企业倒闭是旧产能退出的阵痛。 那些骂“外贸不行了”的人,没看到比亚迪在欧洲抢订单的架势,没看到中国光伏产品,撑起全球清洁能源的半壁江山。 那些只盯着顺差欢呼的人,也该想想被机器替代的缝纫工该去哪。 但不管怎么说,西方工业被挤出市场是既定事实,意大利总理的焦虑、德国企业的倒闭,都是最直接的证明。 中国外贸正在经历的不是衰退,而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换血”,旧的血液流走了,新的血液带着技术和竞争力冲了出去。 这个过程虽然痛,但正是中国工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经之路,那些倒下的企业,不过是这场伟大转型中被淘汰的垫脚石而已。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中国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说白了,中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