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仔细一瞧,却大惊失色,乞丐居然是自己的老师。被认出来后,乞丐却挥着手,让钱学森不要理他,离他远远的。 1972 年初春的中关村大街,梧桐枝桠刚冒出新绿。钱学森结束了一天的科研工作,沿着街边缓缓散步。街角墙根下蜷缩着一个身影,枯黄的头发沾满灰尘,破麻布片裹着单薄的身子,见有人经过,慢慢伸出枯瘦的手。 钱学森下意识停下脚步,伸手去掏口袋里的粮票和零钱。指尖触到口袋边缘时,他的动作突然僵住。阳光恰好掠过乞丐的侧脸,露出额角一道浅浅的疤痕。那道疤痕他太熟悉,1935 年清华实验室发生爆炸,老师为护住精密的示波器,被碎片划伤留下了印记。 钱学森的呼吸骤然急促,眼前的乞丐竟是叶企孙。二十多年前,正是这位老师亲自挑选他赴美国留学,临行前还把自己珍藏的外文资料打包给他带上。叶企孙也认出了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慌乱,立刻抬起手用力挥动,身体往墙角缩得更紧,示意他赶紧离开。 叶企孙出身上海书香门第,1911 年考入清华学堂,后来赴美深造,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24 年回国后,他到清华任教,自掏腰包从国外购置实验设备,一点点搭建起物理实验室。那些年,他培养出的学生遍布国内外科研领域,钱学森、钱三强等后来的科学大家都曾受他教诲。 钱学森没有离开,快步走到近前蹲下。他注意到叶企孙怀里紧紧揣着个硬物,仔细一看是本精装的《空气动力学》,封面已经磨破,正是 1956 年叶企孙亲手送给自己的那本。书页间夹着一张泛黄的借书证,上面的德文签名还清晰可辨。 那次相遇后,钱学森悄悄托人联系相关部门,说明叶企孙的情况。1972 年 5 月,叶企孙恢复了教授待遇,搬进了整洁的居所,重新获得了钻研学问的条件。只是经历过波折,他的身体大不如前,平日里很少出门,多数时间都在整理过去的科研笔记。 1977 年 1 月,叶企孙病逝。五年后,有关部门为他平反,恢复了名誉。清华园里,物理楼前竖起了他的铜像,铜像上的他身着西装,目光温和而坚定。来往的学生们常会在铜像前驻足,听老师讲述这位前辈当年变卖母亲的翡翠手镯,只为给实验室添置第一台光谱仪的故事。 钱学森后来常想起中关村大街的那次相遇。他把叶企孙送的那本《空气动力学》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书页里的批注笔迹依旧清晰。那些年,他主持导弹研发项目时,遇到技术瓶颈,总会翻开这本书,仿佛还能听到老师当年在课堂上的讲解。 如今,清华园里的物理实验室早已设备精良,当年叶企孙亲手搭建的基础,已经成长为支撑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铜像前的石板路上,时常能看到抱着书本的年轻学子走过,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在铜像底座投下斑驳的光影,如同那些跨越岁月的知识与精神,始终明亮。
1972年,钱学森在中关村大街散步时,碰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当钱学森仔细一瞧,却
百日依山尽
2025-10-07 11:31: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