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记者问郎酒的董事长汪俊林:“你每天喝几杯白酒?”汪俊林摇摇头:“我一

炎左吖吖 2025-10-07 10:51:14

2025年,记者问郎酒的董事长汪俊林:“你每天喝几杯白酒?”汪俊林摇摇头:“我一滴酒也不喝,一直滴酒不沾。”记者一脸震惊:“你滴酒不沾的话,那你怎么建议消费者喝酒?” 在一场行业论坛的采访环节中,记者问到郎酒董事长汪俊林每日饮酒量时,他的回答让全场哗然。 “我一滴酒也不沾,从始至终都是如此。” 汪俊林与酒的缘分,始于一场 “跨界救援”,而他的底气却来自十年行医积累的认知。 大学毕业后,他在医院躬身十年,而后又执掌制药厂,早已将 “适度” 与 “敬畏” 刻进职业本能。 2002 年前后,当他接手郎酒时,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酒厂早已没了往日风光。 年销售额不足 3 亿元,账面上债台高筑,车间里设备老旧,员工人心涣散,堪称 “烂摊子” 一个。 彼时业内都觉得,谁接谁是 “接烫手山芋”,可汪俊林却看出了转机。 病灶在管理,病根在惰性。 行医多年的经历让汪俊林信奉 “对症下药”,接手郎酒后,他立刻拿起 “手术刀” 开始改革。 第一步便是打破体制桎梏,将国营性质的郎酒整体改制为民营企业。 紧接着是 “刮骨疗毒” 式的人员整顿,裁掉懒散不作为的员工,推行 “业绩定薪资” 的考核制度。 人员理顺后,汪俊林把目光投向市场。 他亲自挂帅抓营销,上任 70 天内就跑遍 27 个城市考察经销商,将销售人员彻底推向市场前沿,要求他们 “接地气找需求”。 更关键的是产品革新。 当时郎酒产品线杂乱,100 多个品种让人眼花缭乱,却没一个能扛大梁。 汪俊林果断 “砍枝留干”,缩减为 10 余个核心品种,重点打造 “红花郎”“青花郎” 等系列,提出 “一树三花” 的香型战略,让产品特色一目了然。 为了打响名气,他连续三年斥资冠名央视春晚优秀节目评选,将红花郎与 “中国红” 文化深度绑定,一句 “酱香典范红花郎” 传遍大江南北。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深耕换来了脱胎换骨。 到 2012 年,郎酒从当年亏损十亿的 “病秧子”,蜕变为营收突破百亿的行业黑马。 企业中,8000 名员工还每人领到 3 万元额外奖励,一时成为行业美谈。 可谁也没想到,一场风波正在前方等着。 2013 年前后,汪俊林卷入案件暂时离场,恰逢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郎酒瞬间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 经销商信心受挫,产品滞销、库存积压,营收直接腰斩至 50 亿元以下,甚至出现过千人罢工的动荡。 外界纷纷认为这家刚崛起的酒企恐怕要 “昙花一现”,可了解汪俊林的人知道,他不是轻易认输的性子。 2015 年 8 月,一张汪俊林为 700 多名新员工授课的照片,宣告了他的正式回归。 面对满目疮痍的局面,他没有慌神,而是延续了 “对症下药” 的思路,开出新的 “药方”。 他首先给经销商吃下定心丸,承诺 “不再压货”,还提出 “厂商一心,做命运共同体”。 内部则再次 “瘦身”,将五大事业部精简为三个,让业务更聚焦。 此时的汪俊林敏锐嗅到 “酱香热” 的机遇,果断将青花郎定位为 “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 光是 2017 到 2020 年就投入 44 亿元广告费打响品牌。 更难得的是,汪俊林始终坚守品质红线。 他要求青花郎主体基酒必须贮存 7 年以上,再搭配洞藏 20 年以上的陈酒调味,用 “生长养藏” 的严苛标准把控品质。 这种 “慢工出细活” 的坚持,让郎酒在价格战频发的行业中站稳了脚跟。 2022 年,郎酒营收突破 200 亿元,较最低谷时翻了四倍。 2023 年,他又豪掷 150 亿元推进兼香战略,开启第二条增长曲线。 从百亿到两百亿,汪俊林用八年时间完成了二次逆袭,而他 “滴酒不沾” 的习惯,始终没变。 有人拿电影《毒战》里的台词调侃他 “卖酒不喝酒”,可汪俊林的坚持从来不是故作姿态。 作为学医出身的企业家,他比谁都清楚 “过犹不及” 的道理,所以即便卖酒,也从不对消费者鼓吹 “喝酒养生”,反而反复强调 “适当饮酒是基本要求,天天喝多肯定伤身”。 这种坦诚在 “把酒吹成补药” 的行业氛围里,堪称一股清流。 如今的郎酒,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濒临破产的小酒厂,汪俊林也成了业内公认的 “狼王”。 从医院诊室到酒厂车间,从百亿营收到两百亿突破,他用二十余年的经历证明了做生意未必需要 “投其所好”,坚守本心、尊重规律才是长久之道。 滴酒不沾的他,或许不懂酒桌上的觥筹交错,却读懂了商业的本质、品质的重量,更读懂了 “适度” 二字背后的人生智慧。 这大概就是郎酒能穿越风浪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位跨界企业家最动人的底色! 主要信源:(每日经济新闻——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行业要慢下来,清理过往问题”)

0 阅读:798

评论列表

東来

東来

2
2025-10-07 17:54

真正的毒贩子是不吸毒的!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