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关税打压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厉害人物,29岁的何猷君在哈佛讲台上那句“

烟雨评社 2025-10-07 10:45:43

美国的关税打压之时,中国出现了一位厉害人物,29 岁的何猷君在哈佛讲台上那句 “我建议你们都该回国” 听着刺耳太正常了,台下的中国留学生哪个不是一路过关斩将,从中考高考的千军万马中突围,又啃下托福雅思的硬骨头,才敲开哈佛这扇世界顶尖学府的大门。 可要是了解何猷君自己的经历,就知道这话不是随口说说。他 18 岁考进麻省理工,21 岁就拿到金融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华尔街对冲基金做分析师,拿着不少人羡慕的高薪。 但 2018 年美国刚对中国科技企业加征关税,他就辞了华尔街的工作回国,跟着父亲何鸿燊学做实业,后来自己搞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投资,还在深圳建了科技孵化基地。 短短几年,他投资的几家新能源企业就拿到了融资,其中一家做电池材料的公司,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现在给国内好几家车企供货。 他在哈佛演讲时拿出的数据特别实在:2023 年中国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指数已经超过美国,尤其是新能源、半导体这些领域,研发岗位的薪资涨幅比美国同岗位高 18%,而且能接触到更核心的技术项目,这对想干实事的年轻人来说,比华尔街的虚名实在多了。 台下的留学生们心里也清楚,留在美国的 “光鲜” 背后藏着不少无奈。计算机专业的小陈,在哈佛读博期间跟着导师做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可项目经费大多来自美国国防部,涉及核心技术的部分,他连碰都碰不到,导师明说 “敏感数据不能对非美国公民开放”。 像他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在芯片、航空航天这些领域,几乎都面临 “玻璃天花板”,就算毕业进了谷歌、苹果,也很难进入核心研发团队。 反倒是回国的同学,有的进了华为鸿蒙系统开发组,有的加入了大疆的无人机算法团队,不到两年就成了项目骨干,能独立负责重要模块,这种 “被重视、能做事” 的感觉,是在美国很难体会到的。 何猷君在演讲里没回避大家的顾虑,他提到自己刚回国时也遇到过 “水土不服”,比如不熟悉国内的产业政策,和传统企业打交道时沟通方式需要调整,但这些问题都能慢慢解决。 他举了个例子,自己投资的一家做智能机器人的初创公司,刚开始因为不了解国内的补贴政策,走了不少弯路,后来通过深圳的 “海外人才创业绿色通道”,不仅拿到了 300 万启动资金,还对接了比亚迪的供应链资源,现在产品已经卖到了东南亚。 他说:“国内现在缺的不是机会,是愿意沉下心来做事的人。美国的关税打压,反而让中国更重视自主创新,这对我们留学生来说,是比美国更广阔的舞台。” 台下的留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有人悄悄算起了账:留在美国,就算年薪 10 万美元,扣完税和高昂的房租,剩下的钱其实不多;回国的话,一线城市的高端岗位年薪能到 60 万人民币,而且住房有人才补贴,子女教育也有优惠政策。 更重要的是,国内的产业升级速度太快了,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这些领域,每天都有新的突破,留在这能跟上行业最前沿的脚步,而在美国,很多传统行业已经趋于饱和,创新速度反而没那么快。 何猷君最后说的一句话,让不少留学生红了眼:“我们从中考高考拼到哈佛,不是为了在别人的国家做‘边缘人’,而是为了有一天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在自己的国家。 美国的关税压不垮中国,反而会让我们更团结,更想把国家建设好。” 演讲结束后,有不少留学生围着他要联系方式,有人问回国创业的细节,有人聊自己的研究方向怎么对接国内产业,原本觉得 “刺耳” 的一句话,慢慢变成了大家心里的一个念想,或许,回国真的不是退路,而是更好的出路。 现在再看何猷君当年的建议,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用行动给出了答案。2024 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突破 100 万,其中 80% 以上都选择了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些关键领域。 他们从哈佛、MIT、斯坦福这些顶尖学府回来,带着知识和技术,在国内的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就像何猷君说的那样,美国的关税打压,反而让他们看清了自己的根在哪里,也找到了比美国更值得奋斗的未来。 所以说,那句“建议你们都该回国”,听着刺耳,实则是最真诚的提醒,它不是要绑架谁,而是告诉留学生:别盯着眼前的高薪,要看长远的舞台;别迷恋国外的“光环”,要珍惜国内的“机遇”。 信源:《何猷君现身哈佛大学演讲,呼吁留学生毕业回国发展》——大湖观察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