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

轩叔观察 2025-10-07 10:26:06

1944年6万德军被十倍之数的苏联红军包围,苏军派人去劝降,没曾想施特默尔曼将军却一口回绝:“军人只有战死沙场,没有所谓的被俘!”随后,年近60岁的他,端起枪就冲了上去,看着这一幕后,德军士气大增,到最后居然有4万人成功突围,只是施特默尔曼却永远留在了那里![无辜笑] 当时德军在东线战场节节败退,苏军科涅夫和瓦图京抓住战机,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两个军合围在切尔卡瑟地区,被围部队包括精锐的“维京”装甲师,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希特勒得知消息后严令部队死守待援,承诺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会前来解围,曼施坦因确实派出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实施反包围,试图撕开苏军防线。 但乌克兰春季的融雪将黑土地变成沼泽,德军坦克陷入泥泞寸步难行,经过十余天苦战,解围部队损失惨重,最终停在距包围圈仅十几公里处,曼施坦因不得不发电报告知被围部队只能靠自己突围。 此时苏军派出军使劝降,施特默尔曼将军拒绝了投降建议,希特勒准备了专机要接他撤离,他却将飞机用于运送伤员,自己留下来与士兵并肩作战。 2月16日晚暴风雪笼罩整个战场,施特默尔曼制定了突围计划:由“维京”师担任先锋,其他步兵师跟进,最危险的后卫任务由他亲自指挥,突围前他向部队表示年长者应该保护年轻人。 突围战在极端恶劣天气下展开,德军必须突破苏军设置的八道防线,每前进一米都要承受密集火力,部队到达格尼诺伊—季基奇河时面临最后障碍。 河水冰冷且深达两米,工兵部队在炮火中搭建简易桥梁,士兵们手拉手形成人链,护送伤员和装备渡河,这个场景在严寒和炮火中持续了整整一夜。 最终约四万人成功突围并与接应部队会合,施特默尔曼将军和他的后卫部队全部战死,苏军科涅夫元帅在战场发现将军遗体时,他仍保持射击姿势,手中紧握步枪。 科涅夫下令以军礼厚葬这位对手,并将他的步枪与他合葬,这个细节反映出即使在残酷战争中,军人之间仍存在某种相互理解。 战争中的选择往往没有绝对的对错,施特默尔曼选择留守后卫,既是出于军人职责,也关乎个人信念,这种选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特定意义,但不应被简单化理解或效仿。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将军是条汉子!不管立场如何,这种愿意和士兵同生共死的指挥官都值得尊敬,现在哪有这种领导?”   “十倍兵力都没全吃下去,苏军这仗打得有点掉链子啊。不过也是德军太玩命了,绝境逼出潜力。”   “别美化法西斯了!他再英勇也是纳粹的将军,他的负隅顽抗又让多少苏联士兵牺牲?立场不能歪!”   “看哭了,‘老人保护孩子是我的责任’,这句话太戳心了,战争面前,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显露无疑。”   “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可以研究其中的战术、人性,但更要记住是谁带来了那场战争,又是谁最终消灭了法西斯。”   假如抛开立场不谈,你认为一位最高指挥官的“舍身取义”,在现代战争中是否还有实际价值? 官方信源:德国联邦国防军军事历史研究所

0 阅读:84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