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打他们。一次都没有。反倒是他们,隔三差五就想把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 这个美国教授的话算是说到了根子上,两千年来中国的海洋足迹里藏着的全是“送出去”的善意,而非“抢过来”的戾气,历史里的桩桩件件都摆着明证。就说明朝郑和下西洋那回,说是“远航”不如说是古代版的“跨国送温暖”,根据《明史》记载,最大的宝船长44.4丈,折合现在得有148米宽60米,四层船身能容下上千人,排水量足有2500多吨,放到当时就是海上的“巨无霸”。 再看船队规模,每次出航都带着200多艘船、27000多人,这配置别说周边国家,就是和百年后欧洲航海家比也碾压级别的——哥伦布发现美洲才带3条船90个水手,旗舰排水量还不到100吨,达·伽马去印度也才4条船160人,跟郑和的船队比简直是“小渔船见航母”。 可这么强的实力,郑和没干过一件抢地盘的事。船上装的全是丝绸、瓷器和茶叶,路过占城就送瓷器,到了暹罗就给丝绸,甚至跑到东非的木骨都束,还把茶叶分给当地部落首领,一门心思“宣德化而柔远人”。 有记载说他在苏门答腊调解部落冲突,在满剌加帮着建城,从头到尾没占过别人一寸土地,没抢过一分钱,回来的时候倒带回了各国使节和长颈鹿、斑马这些“稀罕物”,活脱脱带着厚礼走亲戚的架势。要是换做同时期的欧洲列强,怕是早就架起大炮抢港口了,可中国船队的炮口自始至终没对着过友好的国家。 再往前数,唐朝的白江口之战更能说明问题。公元663年,还叫倭国的日本带着4万多兵、400多艘战船,跑到朝鲜半岛的白江口想抢地盘,主动撞上了唐朝水师。当时唐军才1.3万人、170艘战船,兵力连对方一半都不到,可日本非要主动挑事。 结果唐将刘仁轨摆个阵就把倭军围了,400多艘倭船被烧得精光,海水都被染成了红色,《旧唐书》里那句“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写得明明白白。 打赢之后唐朝也没趁势渡海打日本,反而让日本使者带着技术和文化典籍回去学习,之后几百年日本遣唐使络绎不绝,全是唐朝给的和平机会。要是中国真想跨海征伐,当时的造船技术和兵力,拿下日本根本不是难事,可骨子里就没这想法。 到了明朝中后期,倒是轮到别人跨海来犯了。从洪武年间开始,日本浪人勾结海盗形成倭寇,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台州、宁波这些地方被闹得鸡犬不宁。嘉靖三十四年那回,一群倭寇竟然从浙江窜到安徽,一路杀了几千人,朝廷不得不派戚继光去平乱。 戚继光在义乌招了三千农民矿工练出“戚家军”,用“鸳鸯阵”专克倭刀,台州一战一个月里九战九捷,斩倭5500多人,自己才牺牲20人,解救了上万被掳的百姓。 后来去福建剿倭,又在横屿、牛田端了倭寇老巢,前后消灭倭寇上万,可就算把沿海倭患扫平了,明朝也没派一兵一卒去日本本土算账,只是守住自己的海疆就够了。这就是典型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别人打上门来绝不手软,但绝不出门惹事。 进入近代,“战火烧到家门口”更是成了常态。1840年英国为了卖鸦片,派47艘舰船、4000陆军闯进珠江口,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国门。当时英军的布伦士威克式火枪射程能到300米,一分钟能射3发,而清军的鸟枪射程才100米,一分钟勉强射1发,舰船更是落后得没法比——英国战船装着几十门炮,还能用蒸汽动力逆流而上,清军的木船连抗风都费劲。 就这么悬殊的差距,中国士兵还是在虎门、定海拼死抵抗,关天培战死时身上中了几十处伤。可就算输了,中国也没想着去海外报复,倒是英国借着战争抢了香港,要走了2100万银元赔款。 再到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后翅膀硬了,主动派舰队在黄海偷袭北洋水师,挑起战争。当时日本投入10个甲种师团来华,最后投降时在中国的驻军高达175万,光关东军就有70万,把东北、华北搅得民不聊生。 中国军队在平壤、威海卫浴血奋战,邓世昌带着“致远舰”撞向敌舰,可终究没能挡住侵略者。直到抗日战争,14年里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用血肉之躯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家门,这场仗打得有多惨?淞沪会战投入80万兵力,牺牲了30万,可就算惨到这份上,中国也只是收回自己的国土,没去日本本土清算旧账。 反观那些总说“中国威胁”的国家,历史上全是跨海侵略的黑记录。英国当年在全球抢了3300多万平方公里殖民地,靠的就是“船坚炮利抢资源”;西班牙征服美洲时,带着火枪病毒杀了几千万印第安人;日本近代三次对外战争,两次是跨海打中国。而中国呢,新中国成立75年来没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没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反而派5万多人次维和军人去20多个国家守和平,用“和平方舟”医院船给30多万人看病,亚丁湾护航护了16年,护送近7300艘中外船舶。 这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区别:别人的海洋文明是“抢”,中国的海洋记忆是“送”;别人把舰队当抢地盘的工具,中国把舰队当送友好的桥梁。
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
山河又月明
2025-10-07 09:53:50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