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 2007 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2023年上海微系统所的实验室里,87岁的李爱珍戴着老花镜,手指在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参数面板上缓慢滑动,身后的年轻研究员大气不敢出。 这个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团队,领头人早已过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仍保持着每天近10小时的工作强度。 没人会想到,这位连美国国家科学院都主动上门“加冕”的科学家,曾三次冲击中科院院士而不得,她藏在白大褂口袋里的,除了写满公式的笔记本,还有一颗从防空洞里带出来的、从未冷却的报国心。 1941年福建石狮的防空洞内,5岁的李爱珍攥着父亲的衣角,听着洞外日寇轰炸机的轰鸣。 父亲摸着她的头说“爱珍,等咱们有了厉害的技术,就不怕别人欺负了”,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她心里。 1954年,她以福建省前五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第一次在实验室见到日本产的单晶硅片时,指尖划过光滑的硅面,心里却沉甸甸的。 那时祖国的核心材料技术远落后于国外,她在日记本上写下“要造比这更好的材料”,字里行间满是少年意气。 毕业后,她拒绝了留校任教的安稳,主动申请去上海冶金所,40℃的炼钢炉旁,她穿着厚重的工装,跟着工人师傅学熔炼、测成分; 三个月下来,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却也摸清了金属材料的“脾气”,工人们都叫她“铁姑娘”,她却觉得,这是科研生涯最扎实的“第一课”。 1980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实验室外,44岁的李爱珍站在观察窗前,手里攥着笔记本,眼睛紧紧盯着里面分子束外延机的运作。 作为公派学者,她本是来学习这项被西方禁运的核心技术,却被禁止进入核心实验区。 她没抱怨,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实验室,站在窗前记录设备参数、绘制结构示意图,晚上回到住处,再把白天看到的细节一笔一划抄进手册,三个月下来,竟攒下了327页的手抄资料。 临走前,美国导师劝她“留在这里,能给你更好的研究条件”,她却笑着摇头:“我是来取经的,得把‘火种’带回祖国。” 回国后,这些手抄资料成了我国第一台分子束外延机的设计蓝本,团队研发的技术在80年代初就创造了700多万元的产值,那时的她,以为凭这份功绩冲击中科院院士,是水到渠成的事。 1999年中科院院士评选的答辩现场,63岁的李爱珍拿着七院士联名推荐书,详细阐述着她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突破,却在初选就因“年龄偏大”遗憾落选。 2001年,她带着亚洲首台5-8微米量子级联激光器再次参选,创新成果得到同行认可,却又在终评环节铩羽而归。 2005年,69岁的她发起第三次冲击,偏偏答辩前三天突发高烧住院,她躺在病床上,通过视频坚持完成答辩,可那年院士增选名额缩减30%,命运再次和她开了玩笑。 三次落选,外界替她惋惜,她却只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实验室,学生问她“会不会觉得委屈”,她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科研就像种树,不是为了立刻开花,是为了给后人遮荫”。 2007年5月,一通越洋电话打破了实验室的平静,美国国家科学院告知她当选外籍院士,这个从不接受个人申请、全凭同行推荐的荣誉,让国内科技圈沸腾; 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科学家。面对网友“为她鸣不平”的声音,她却异常平静,只是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做科研,不是为了院士头衔,是为了祖国能在技术上挺直腰杆”。 如今,年近九旬的她,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太赫兹技术的突破、新型红外探测器的调试,每一项成果背后,都藏着她对“祖国”二字最朴素的坚守。 去年冬天,有年轻研究员问她“您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是什么”,她从抽屉里拿出那张泛黄的手抄技术手册,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说“不是当选外籍院士; 是当年把这‘火种’带了回来,现在还能看着它燎原”。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落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也落在桌上的太赫兹激光器上; 信源:我国科学家李爱珍:4次落选中国院士,71岁竟成美国院士,为何-有书
来聊聊中国院士最多的大学。目前来看,清华大学实力强劲,有全职院士83人,妥妥的第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