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供应着乌军超美法德总和的炮弹,如今捷克大选翻盘,反援乌政党掌权,乌克兰的‘火力生命线’要断了? 尽管 尚未获得绝对多数席位,但巴比什已明确对外透露,将与反对欧盟绿色政策的驾车者团体,以及秉持反欧盟、反北约立场的社民党开启组阁协商,而这两个政党均对当前推行的对乌援助政策持明确反对态度。 巴比什在胜选之后公开表明立场,称将考虑终止由捷克发起的 “为乌克兰募集百万枚炮弹” 专项计划,其给出的解释是 “该倡议缺乏足够的透明性,捷克不应借助战争谋取利益,且相关援助行动理应由北约牵头推进”。 这一主张与巴比什在竞选期间提出的 “优先解决捷克国内问题,而非过度介入乌克兰事务” 口号高度一致。 巴比什计划叫停的这一对乌援助项目,对乌克兰而言绝非普通意义上的援助。作为一个人口仅千万的国家,捷克却有着雄厚的军工产业基础,已然成为乌克兰军方炮弹供应的主要来源国,其供应规模甚至超过了美国、德国、法国三国的总和。 具体数据显示,通过 “捷克弹药倡议” 这一合作机制,该国在 2024 年向乌克兰军方交付了150万发大口径炮弹(其中包含 50 万发 155 毫米口径炮弹);2025 年原本规划供应 180 万发,截至选举启动前,已完成 100 万发的交付工作(其中42万发为 155 毫米口径炮弹)。 这些炮弹并非库存的老旧弹药,而是生产的北约标准制式弹药,布拉格的大型兵工厂,通过引入德国先进机床对之前生产线进行改造,月产能已从最初的 3万发大幅提升至15万发;斯柯达兵工厂则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152毫米口径到155毫米口径生产线的转型。 捷克的弹药生产并非由本国独自承担成本,而是 “多国众筹” 的合作模式:丹麦承担 30% 的生产成本,荷兰提供 15% 的资金支持,加拿大则负责物流运输环节。 尽管莱茵金属等西方军工企业也在不断加大生产投入,但不及捷克 “改造既有产能 + 全球采购补充” 的响应速度。 若捷克真的终止对乌炮弹供应,乌克兰将面临三重致命冲击。首先是短期内的火力供应断层。 当前乌克兰军方每天需消耗数千发炮弹以维持防线稳定,而捷克供应的155毫米口径炮弹,正是其主力火炮(如 M777 榴弹炮)的核心适配弹药。 据《纽约时报》等媒体分析,如果失去捷克这一供应来源后,乌克兰军方现有的炮弹库存仅能支撑 1-2 个月的高强度作战。 尽管捷克曾在乌克兰境内协助建设 155 毫米口径炮弹工厂,且该工厂计划在 2026 年实现年产 30 万发的产能目标,但目前该厂仍处于设备调试阶段短期内无法填补供应缺口。 其次是对乌弹药供应体系的崩塌风险,,捷克不仅是炮弹的生产者,更是重要的 “弹药采购协调方”,其通过全球渠道搜集的炮弹,能够适配乌克兰军方仍在大量使用的老旧火炮。 更为深远的影响则体现在欧洲对乌援助联盟的分裂,巴比什已明确表示,将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共同组建 “反援乌同盟”,这三个中东欧国家若能形成合力,将在欧盟和北约内部拥有更强的话语权,进而进一步削弱对乌援助政策的共识基础。 此前斯洛伐克在菲佐胜选后,就已停止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如今捷克若跟进调整政策,对乌克兰的影响将是极大的。 不过,巴比什所承诺的 “全面停供” 未必会完全落地执行。从现实约束条件来看,巴比什并未否定 “通过欧盟统一渠道提供支持” 的可能性,巴比什此前曾强调 “欧盟预算中已有明确的对乌援助安排,捷克会依据相关规划继续参与”。 这意味着捷克可能会保留一定的援助,或在欧盟框架下提供最低限度的军事支持,而非与乌克兰断绝援助关系。 从军工产业利益角度分析,捷克弹药行业已形成对援乌生产的高度依赖,目前各兵工厂均采取三班倒的生产模式,雇佣了大量技术工人,生产量是很大的。若停止对乌炮弹供应,兵工厂将面临大规模裁员,这与巴比什在竞选期间 “提高民众工资水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的承诺相悖,可能引发工业界的强烈反对。 此外,北约对捷克的政策施压也不容忽视,巴比什在胜选后特意强调 “捷克始终是亲欧洲、亲北约的国家”,试图缓解盟友对其政策转向的担忧,这一表态也暗示其后续政策调整可能会留有妥协空间。 对乌克兰而言,当前紧迫的任务是寻找新的炮弹供应替代来源。目前乌克兰正与比利时合作,共同生产弹药,同时加速本国境内炮弹工厂的建设进程,但这些举措均需要 1-2 年的周期才能形成有效产能。 短期内,乌克兰军方可能被迫收缩防线,减少主动进攻行动的频次,将弹药优先用于保障防御。 而对欧盟而言,如何填补捷克停供后留下的供应缺口、阻止 “反援乌同盟” 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将成为一大挑战。
普京的报复,已经开始了,但目标不是法国!很多人以为俄罗斯会派核潜艇去硬刚法国。错
【20评论】【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