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女权”打的鼻青脸肿啊! 近期,南京地铁里,快到“鸡鸣寺”站时,一家人提了一嘴,边上一位女士(从图片上看,我确实叫不出口美女俩字)就急了,说这家人暗讽她,还报警解决。 鸡鸣寺叫了都几百年了吧,还有比如河北省怀来县还有个鸡鸣驿,也是几百年了,谁暗讽你啊?你这女权都一拳打到几百年前了,要不你试试投诉朱元璋呢?那按照这位女士的逻辑,黑龙江双鸭山市该当如何? 你说这家人冤不冤?大概率就是爸妈带着孩子,指着窗外念叨“快到鸡鸣寺了,下次有空来拜拜”,这种家常话在地铁里天天都能听见。结果这位女士“噌”地站起来,指着人家鼻子说“你们故意提‘鸡鸣’,就是在影射我!” 一家子当场懵了,解释了三遍“就是说地名”,她还是不依不饶,掏出手机就打110,语气激动得整个车厢都能听见。 警察到现场听完都哭笑不得。调了监控一看,那家人全程没看她一眼,聊天声音都压得很低;再问她“人家怎么暗讽你了”,她支支吾吾说不出具体理由,就反复强调“‘鸡鸣’这词不好听,就是在说我”。最后警察只能劝和,临走时还跟那家人说“别往心里去,可能是误会”——这哪是误会,分明是把“敏感”当“女权”,把“找茬”当“维权”。 这种跑偏的“维权”不是第一次见了。前阵子有个姑娘在奶茶店点单,店员说“美女,你的奶茶好了”,她当场翻脸,说“别叫我美女,这是物化女性!” 吵得店员没办法,只能改成“这位顾客”;还有人在网上骂“母亲节送康乃馨是对女性的束缚”,转头又因为外卖员没说“祝您女神节快乐”给了差评。这些事凑到一块儿看,哪儿是争取女权?明明是把自己活成了“玻璃人”,见谁都觉得在针对自己。 真女权要是看见这阵仗,估计都得气笑。那些为同工同酬去谈判的女性,为农村女童教育奔走的志愿者,为职场反歧视发声的从业者,哪一个是靠抓着地名、称呼找茬的?人家争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利,是“我能和男性一样公平竞争”,是“我的价值不被外貌定义”,而不是把几百年的地名当“靶子”,把普通路人当“敌人”。 更荒诞的是这逻辑能延伸出多少笑话。按她这思路,黑龙江双鸭山是不是得改名叫“双鸟山”?河南驻马店是不是要避讳“驻马”?就连“老婆饼”“夫妻肺片”都得下架?老祖宗传下来的地名、俗语,承载的是地域文化和生活记忆,到她这儿倒成了“暗讽工具”,这不是跟自己较劲吗? 最不值当的是浪费公共资源。南京地铁民警说,那天本来要去处理一起老人走失的警情,结果被这事绊住了半个多小时;还有网友扒出来,这位女士半年内因为类似的“被冒犯”报过三次警,一次是嫌同事说“你今天穿得真精神”是“评价女性外貌”,一次是觉得小区保安说“女士慢走”是“区别对待”。警察的时间、警力,本该用在守护安全上,却要围着这种无理取闹打转。 说到底,这不是“女权”,是“巨婴式敏感”。把自己的情绪凌驾于常识和公共秩序之上,把别人的无心之语扭曲成“恶意攻击”,最后只会让真正的女权运动背锅——当大家提起“女权”,想到的不是平等和尊重,而是“地铁里抓地名找茬的人”,这才是最该警惕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女权”打的鼻青脸肿啊! 近期,南京地铁里,快到“鸡鸣寺”站时,一家人提了一
曼彤说世界
2025-10-06 14:20:37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