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现在的导弹早不是单线程工作了,要么是主动雷达制导,弹头上自带小雷达,发射后不用载机管,自己就能追着目标跑;这种导弹特别贼,要是目标离得近,刚发射就打开自带雷达,直挺挺追上去。 要是离得远,它会先按预设路线飞,等飞到离目标 20 公里左右的地方再开雷达,一抓一个准,根本不给目标反应时间。 更要命的是,现在很多导弹都是复合制导,比如咱们的霹雳 - 15,先是靠惯性制导飞一段,中间还能通过预警机的数据链更新目标位置,最后再用主动雷达精准锁定,等于多道保险盯着你,想骗它都难。 光有聪明的 “眼睛” 还不够,导弹的 “腿脚” 和 “力气” 也远比战斗机强得多。战斗机飞得再快,最大速度也就 2 马赫左右,可现在的空空导弹随便就能达到 4 到 6 马赫,相当于每秒飞 1300 多米,比战斗机快两三倍。 更关键的是机动能力,这玩意儿用 “过载” 来衡量,简单说就是转弯时能承受的力量。人最多能扛住 9G 的过载,超过这个数就昏迷了,所以战斗机再能机动也超不过 9G。 可导弹呢?美国的 AIM-120 能到 40G,英国的 AIM-132 更是能到 50G,意思就是导弹能做出战斗机根本做不出来的急转弯,不管战机怎么翻跟头、俯冲,导弹都能跟得上,就像粘在身上的膏药,甩都甩不掉。 别觉得隐身战机就能例外,当年号称 “看不见” 的 F-117 不也栽了?1999 年科索沃战争的时候,美军飞行员驾驶 F-117 执行任务,按理说它的隐身性能能躲开大部分雷达,可塞尔维亚军队用老式的 S-125 导弹还是把它打下来了。 为啥?因为火控雷达用的 X 波段波长特别短,精度高,就算是隐身目标,只要离得近了,雷达波照样能 “烧穿” 隐身涂层,把它锁定。 歼 20 的隐身性能是厉害,但那是为了避免被发现,一旦真被火控雷达盯上,隐身优势就没了,该面对导弹追击还是得面对,毕竟导弹的眼睛根本不怕那点隐身效果。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能放箔条、开电子干扰吗?说实话,现在这些招早就不好使了。以前的箔条还能靠反射雷达波骗骗导弹,可现在的导弹雷达,比如霹雳 - 15 用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能精准分辨出箔条和飞机的信号差别,根本不会上当。 电子干扰也一样,导弹自带的抗干扰系统能过滤掉杂波,就算战机释放强电磁信号,导弹照样能盯着真目标追。 当时 “爱国者” 系统反应慢了,从锁定到发射花了 20 秒,给了飞行员反应时间,而且那套系统本身抗干扰能力就差,俄军还派了其他飞机帮忙压制雷达,放了一堆热焰弹才蒙混过关。 要是换个正常情况,导弹秒发射,又没有同伴支援,苏 - 34 早就成碎片了。这种小概率事件根本不能说明战机容易逃脱,反而反衬出大部分时候战机只能束手就擒。 导弹的 “不可逃逸区”,这才是最吓人的。比如霹雳 - 15 射程超过 200 公里,在离目标 80 公里以内的区域,它既能保持 4 马赫的高速,又有足够的燃料做机动,这时候被锁定的战机不管怎么飞都在它的追杀范围内。 美国的 AIM-120D 也是一样,180 公里的射程里,有 60 公里左右的不可逃逸区,进去了就别想出来。 以前还能靠拼速度耗导弹燃料,可现在的导弹用双脉冲发动机,能分两次点火,中途省着劲,到最后关头再加速,根本不给战机耗燃料的机会。 歼 20 的厉害之处,从来不是被锁定后能逃跑,而是它能在被敌人发现前就先动手。它的隐身性能和先进雷达能让它在几百公里外就找到目标,然后发射霹雳 - 15,不等对方雷达锁定自己就撤了。 这根本不是能逃脱导弹,而是从根上避免了被锁定的风险。要是真等歼 20 被敌方火控雷达盯上,导弹已经飞过来了,那它照样难逃一劫,毕竟物理规律和技术差距摆在那,再先进的战机也没法违背。 这么多年的实战早就证明了这点,海湾战争里美军击落的伊拉克战机,科索沃战争中被打下来的各种战机,几乎都是被雷达锁定后就被导弹击中,能逃掉的寥寥无几。 那些所谓的 “逃脱案例” 要么是导弹本身出了故障,要么是敌方系统出了纰漏,正常作战中根本遇不到。 现在导弹技术还在进步,过载越来越大,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而战斗机受限于人的承受能力,性能提升早就遇到了瓶颈,两者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说,别再幻想战机被雷达锁定后还能轻松逃脱了,那都是影视剧里的戏码。现实中,一旦雷达屏幕上的锁定信号亮起,导弹升空,留给飞行员的时间可能就几十秒,就算拼尽全力做机动、放干扰,成功的概率也低得可怜,不管是歼 20 还是其他任何战机,都绕不开这个铁律。
看看北六J-50和F-22的实际大小差异[墨镜]这真的就是大人打小孩,骑上去打,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