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无解的难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

康安说历史 2025-10-06 10:46:29

几乎无解的难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的去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业又苦,赚钱又少,那么想强留着工业,究竟有多难呢? 强留工业这件事,本质上就是跟市场规律和人性本能掰手腕,发达国家但凡试过的,没一个不喊头疼,毕竟工业这活儿既费体力又费钱,还不如搞金融、做服务来得轻松惬意。 先看美国的例子,这国家喊了二十年制造业回流,从奥巴马到拜登,政策力度一再加码,减税、补贴、加关税全用上了,结果呢?制造业就业人数才 1280 万,连 1979 年 1950 万的峰值零头都没补上,要想回到巅峰得新增 670 万个岗位,差不多等于把现在的失业人口全塞进去。 核心问题出在人身上,美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时薪是新兴市场的 6 到 8 倍,可偏偏还比国内私营部门平均时薪低 7.8%,这种 “钱少活累” 的反差谁愿意干? 现在近 50 万个岗位空着没人填,年轻人提起工厂就想到 “肮脏危险不稳定”,就算薪资涨了 30%,新员工里也只有 10% 能坚持半年以上。 更要命的是技能断层,现在的工厂要懂精密模具、智能操作,跟以前的流水线完全两码事,到 2033 年新增的 380 万个岗位里,一半可能因为没人会干而空缺。 钱的问题更棘手,要恢复制造业巅峰得投 2.9 万亿美元,拜登政府砸的补贴看着多,可根本续不上,一旦停补,企业立马想着往外跑。 德国算是发达国家里硬扛工业的异类,制造业占 GDP 比重能稳住 22%,比美国的 12% 高出一大截,但这背后全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两德统一后,为了稳住东部工业,政府强行把东部工资拉到西部的 80%,可当时东部 GDP 才是西部的 55%,等于白送成本给企业。 中小企业想搞研发?政府给专项基金,1995 年以来光这一项就砸了 12.1 亿马克;企业培训员工?政府掏补贴,1994 年就花了 1.417 亿马克。 就算这样,劳动力还是不够用,战后婴儿潮一代退休后,到 2035 年劳动人口要少 300 万,早年靠土耳其客籍劳工填坑,现在只能靠学徒制续命,85% 的学员毕业后直接留用,每年 100 万人才能勉强补上缺口。 环保成本更是隐形吞金兽,2022 年德国环保领域营业额涨了 16.9%,光气候保护就花了 617 亿欧元,这些钱最终都得从工业利润里抠出来,等于制造业赚的钱,一半要拿来养环保。 日本则是被动去工业化的典型,早就被 “又苦又不赚钱” 逼得把工厂搬去海外了。现在日本制造业海外生产比例高达 36.8%,汽车行业更夸张,46.8% 的产能都在国外,比国内还多。 原因很简单,海外生产成本比本土低 20% 到 25%,企业又不是傻子,放着便宜钱不赚非要在国内硬扛?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担心产业空心化,现在早就麻木了,纤维、服装行业一半以上产能在海外,电机电子行业也超过 42%。 本土工厂根本招不到人,年轻人宁愿去便利店当店员,也不愿进工厂轮班,就算想留核心技术,生产环节也得外移,不然光人力成本就能把企业拖垮。 说到底,强留工业就是个 “花钱买罪受” 的活儿。工人嫌累嫌钱少不愿来,企业嫌成本高利润薄不愿留,政府要么砸补贴填窟窿,要么强推政策违市场规律,可补贴总有断的时候,政策也挡不住资本逐利的本能。 德国靠百年工业底蕴和持续输血才保住体面,美国砸了万亿还是招工难,日本干脆躺平任产业外移,这足以说明,工业这碗饭一旦尝过服务业的甜头,再想咽下去有多难。 毕竟资本从来不会跟钱过不去,人也从来不会跟轻松的工作过不去,强留工业,本质上就是跟这两样最实在的东西较劲。

0 阅读:968

评论列表

老王

老王

4
2025-10-06 14:39

我们大中国人口太多了,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先进科技和普通工业化并存的大国!

Jason

Jason

3
2025-10-06 18:26

欧美国家人口太少,中国不太可能走这种路线。当然少数人想走金融化暴富是肯定有的,例如前几年不少连锁机构的加盟费用被去搞金融投资,结果突然爆雷的事就是这样。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