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都气炸了! 处心积虑的谋划许久! 才发现! 美国花大力气推动的原料药“去中国化”,到头来成了笑话。美国药店货架上的阿莫西林原料依旧九成来自中国,自家筹划的本土工厂要么还在打地基,要么投产了也亏得一塌糊涂。 欧洲那边更惨,老牌药企直接把工厂迁到中国,直言“留在欧洲活不下去”。 这根本不是中国主动抢市场,而是欧美自己把路走窄了。先说欧洲,2025年4月有报告预警,欧盟搞的绿色环保新规差点逼出药荒,六百多种基础药物可能断供,连抗生素、抗癌药都在名单里。 原因很简单,新规限制了好几种制药必需的化学原料,想换替代成分得花三五年,改造生产线更是要十年以上。 可与此同时,欧盟又死死压着药价不让涨,药厂想合规就得砸钱改设备,成本上去了卖价却不变,只能亏着本干活。 丹麦的雅赛利制药就是典型,这家欧洲最后一家能产重症抗生素原料的企业,2025年5月干脆宣布关闭哥本哈根的大工厂,把产能搬到中国。 要知道,这家企业的药一半都在欧盟和世卫组织的关键药物清单上,连它都跑路,欧洲的药物依赖只能更严重。 现在欧盟近八成的药用核心成分都来自中国,照这趋势,用不了多久可能就真的全靠进口了。 欧盟内部也吵翻了天,患者组织说不能拿命换环保,哮喘吸入器都要因为新规停产了,癌症临床试验也可能搁浅。 环保团体却不松口,说制药污染占了水域化学残留的五分之一还多。可吵来吵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药厂要活命只能往中国搬,毕竟这里早就把环保和生产平衡好了。 山东有家药厂投了大笔钱搞环保改造,废水排放减了八成,还拿到了欧洲的认证,这种既能合规又能赚钱的本事,欧洲企业现在学都学不来。 美国的处境比欧洲还尴尬,他们早早就喊着要让原料药产业回流,2022年就出台政策,目标是2027年一半的原料药能自己生产。 礼来、强生这些巨头也跟着砸钱,礼来五年要投二百七十亿美元建四座工厂,强生更狠,追加了五百五十亿美元。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建一座符合标准的药厂不仅要花二十多亿美元,还得等五到十年才能投产,中小型企业根本扛不住。 2025年2月出了件事,中国只是把抗生素原料的出口审批时间拉长了一个月,美国药厂立马乱了套。 库存撑不了多久,纽约的医院只能临时改治疗方案,医生拿着处方单找不到药,只能给患者换效果没那么好的替代品。 这还不是中国故意卡脖子,只是正常流程调整,就暴露了美国供应链的脆弱。 他们自己也算过账,中国原料药的价格只有美国本土生产的三分之一,就算不计成本建好了厂,生产出来的药根本没竞争力。 网友说得一针见血,这不是中国太强,是欧美自己当年做了错误的选择。 几十年前他们嫌原料药生产又累又不赚钱,把产能全转到中国,自己专心卖专利药赚快钱,结果把整条产业链都丢了。 现在想捡回来,才发现根本不是建几个工厂那么简单。 中国的石家庄、江苏这些地方,上下游一百多家企业扎堆,从原料到包装一步到位,物流成本比他们低不少,这种产业生态不是三五年能建起来的。 就拿环保来说,中国早就不是以前那种粗放生产了。宁夏的药厂直接搞“太阳能造药”,厂房顶上全是光伏板,生产用的电自己就能解决,产生的废料还能转化成燃料,成本又降了一截。 这种循环模式刚好踩中了全球环保的节奏,欧美想模仿都没这个条件,他们要么缺新能源资源,要么缺配套的设备产业链。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优势已经从阿莫西林扩散到了各种常用药。头孢、布洛芬、扑热息痛这些医院天天用的药,原料基本都来自中国,连救命的肝素针,七成产量也在咱们这儿。 2024年美国光是抗生素原料就从中国买了二十万吨,一半以上都靠咱们供应。这种全面的供应能力,让他们想找替代来源都没地方找,全球能稳定生产达标产品的企业,大半都在中国。 欧洲的诺华和赛诺菲这两大药企的老板,2025年联名给欧盟写信告状,说欧洲药价太低,再这样下去,研发和临床试验都要搬到中国和美国了。 他们算过账,美国的药价几乎是欧洲的三倍,在中国搞研发还有政策支持,欧洲再不改,连创新药都留不住。 可欧盟一边要环保,一边要低价,根本顾不过来,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企业用脚投票。 美国现在是骑虎难下,继续砸钱建厂吧,看不到回本的希望,不建吧,对中国的依赖只会越来越深。 2025年三季度有消息说,美国本土阿莫西林产能只提升了两成多,离一半的目标差得远,仓库里的库存却越来越少,只能靠紧急进口补缺口。 他们当初谋划的时候,只算了经济账,没算产业生态的账,更没算自己政策反复的账,现在落得这个下场,其实早有预兆。
中国已正式“驳回”美国媒体的“求饶信”:要么不开战,要么,就按你们美国人自
【100评论】【4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