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猜中国的“假想敌”了!高志凯一句话挑明:我们的邻国,根本不配!解放军的“东风”导弹,从诞生那天起,唯一的目标,就是美国!很多人还以为,我们的军备,是为了应对周边威胁。错了!真相是,当高志凯,说出“中国在邻国中没有对手”时,他已经把话说绝了。我们所有的“强硬拳头”,都只为一件事准备:不给美国,开第二枪的机会! 高志凯这句石破天惊的论断,撕下了中国军事战略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当这位深谙国际战略的专家直言"邻国不配做对手"时,我们终于看清了解放军武器库的真实指向——所有矛头,从一开始就对准了太平洋彼岸的那个超级大国。 高志凯所说的"不配",不是傲慢,而是冷静的实力评估。看看周边:日本自卫队现役主力战机仅289架,不及中国一个战区空军;印度最先进的"阵风"战机仅36架,而中国歼-20已列装200余架;越南海军总吨位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体系差距,中国建成了覆盖西太平洋的"杀伤链"体系,从遥感卫星到水下声呐阵,从超视距雷达到无人机群。而周边国家连基本的战区级C4ISR系统都不完整。这种体系化优势,不是买几件先进武器就能弥补的。 追溯东风导弹家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美战略反击史。1960年代研制的东风-2,射程1300公里,瞄准的是驻日美军基地;1980年代的东风-5,射程12000公里,直指美国本土;如今的东风-41,配备分导式弹头,可突破任何反导系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路径,中国始终坚持固体燃料、机动发射技术,这与美国"民兵"导弹的井基部署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设计思路,核心就是要确保"二次打击能力",即在承受首轮核打击后仍能有效反击。 西方总喜欢用"周边威胁论"解读中国军力发展,这是典型的以小国思维揣度大国战略。中国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完成划界谈判,16000公里陆地边界基本安定。海上争端本质上都是美国背后操弄的代理人问题。 最典型的案例是南海,2016年中美海军对峙时,中国出动上百架战机和数十艘战舰,目标明确指向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周边国家的海上力量,连当"配角"的资格都没有。 看看解放军的力量部署:火箭军80%的导弹部队部署在东部和中部战区,海军三大舰队中实力最强的东海舰队直面第一岛链,空军最先进的歼-20优先列装芜湖基地。所有这些部署,瞄准的都是美军西太体系。 更说明问题的是训练内容,解放军近年来的大型演习,如"联合利剑",重点演练的都是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核心课目包括打击航母、摧毁基地、瘫痪指挥系统。这些明显是针对美军的"定制套餐"。 对比中美装备发展轨迹,可见明显对标关系:美国有关岛基地,中国有东风-26;美国有航母,中国有东风-21D;美国有隐形轰炸机,中国有无侦-8高超音速侦察机。这种"你有我必有,你强我更强"的发展逻辑,目标明确。 特别是海军建设,中国之所以下饺子般造舰,就是要突破第一岛链,前出第二岛链,最终实现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力量平衡。这个目标,显然不是周边国家能涉及的层面。 中国军事战略深受"慎战"思想影响,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一旦被迫出手,就必须确保必胜。这种战略文化,决定了中国只会为最强大的对手做最充分的准备。 对比就很明显:对越自卫反击战动用9个军,用时一个月;而如今一个战区的联合演习就能出动上百架战机。这种力量投送规模的跃升,反映战略目标的升级。 通过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平台,中国构建了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俄罗斯提供战略核威慑背书,巴基斯坦牵制印度,伊朗稳定中东。这种全球布局,使中国能集中精力应对主要战略方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纽带,中国是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种经济互联性本身就是最强大的威慑。美国若发动冲突,将面临全球性经济反噬。 中国长期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但近年明显调整。新建的300多个导弹发射井、096型核潜艇的列装、轰-20的即将亮相,都指向更强大的核打击能力。目标很明确:确保能突破美国反导系统。 这种转变的核心,是要让美国清楚意识到:任何对华军事冒险都将面临不可承受的代价。这才是"不给开第二枪机会"的真实含义。 2027年建军百年之际,中国将完成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目标;2029年新一代核潜艇全面形成战斗力;2030年第六代战机可能首飞。这些节点,将奠定西太平洋力量对比的基调。 特别要关注太空军事化进程。中国已具备反卫星能力,正在建设太空站。未来的制天权争夺,将决定地面冲突的胜负。 高志凯的直言不讳,标志中国进入战略自信新阶段。当实力足够强大时,就不再需要隐藏战略意图。这种透明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威慑。 中国军事建设的逻辑很简单:不要误会我们的善意,但更不要低估我们的决心。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两个大国,但前提是相互尊重核心利益。这就是"东风快递"要传递的终极信息。
佩洛西的烦恼!佩洛西的烦恼!由于我们高志凯同志说台湾问题在佩洛西女士死之前就
【80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