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毛主席在闽西被数百敌人包围,因疟疾发作无法行走,警卫员陈添裕却做了一个惊人决定:他要一个人背着“杨先生”杀出重围! 那一年,毛主席化名“杨子任”,在福建闽西指导地方工作,同行的还有怀有身孕的妻子贺子珍。 可天有不测风云,刚到闽西上杭县,他就因水土不服染上了凶险的疟疾。 当地组织只好将他安排在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疗养,并派粟裕带领一个百余人的警卫连负责安保。陈添裕,就是这个连里一个普普通通的本地农民。 他们只知道要保护一位重要的“杨先生”,却不知此人就是日后改变中国命运的毛泽东。 然而,一位颇有学识的外乡人,身边还有赤卫队保护,很快引起了当地一个地主的怀疑。 一封告密信,引来了六百多名敌军,他们像疯狗一样扑向大山,企图抓住这位“大人物”邀功。 警卫连只有一百多人,火力与兵力都处于绝对劣势。粟裕当即决定,一边阻击,一边护送毛主席突围。 偏偏在这时,毛主席的疟疾突然发作,高烧不止,浑身无力,连站立都成了问题。 起初,大家用担架抬着他走,但在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上,担架摇晃不定,速度极慢,枪声却越来越近。 眼看敌人就要追上,陈添裕心急如焚。 他知道,这样下去,所有人都会被拖垮。 在一个分岔路口,陈添裕做出了一个改变所有人命运的决定。他让战友护送贺子珍从另一条路走,自己则蹲下身,不由分说地将高大的“杨先生”背到了自己身上。 “杨先生,得罪了!” 陈添裕并不知道,他背上的是中国的未来。他只知道,这是粟裕交给他的任务,一个必须用生命完成的任务。 崎岖的山路磨破了他的双脚,锋利的荆棘划开了他的皮肉,汗水浸透了衣衫,但他一步未停。 十几公里的山路,一个正常人空手走都费劲,陈添裕却背着一个人,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冲到了安全地带。 脱险后,毛主席从口袋里掏出三块银元表示感谢,陈添裕却连连摆手,说这只是在完成任务。 毛主席见他朴实,便亲手写下一张字条塞给他,郑重地说:“革命成功后,你拿着这张条子,一定要来找我!” 陈添裕收下字条,并没有太当回事。 直到多年后,当他在报纸上看到毛主席当选国家主席的照片时,才惊觉自己当年救下的“杨先生”,竟是如此伟大的人物。 他激动地翻箱倒柜寻找那张珍贵的字条,却发现它早已在颠沛流离的岁月中遗失了。 陈添裕以为,这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主席了。 但他忘了,有些恩情,是刻在心里的,远比一张纸条更加深刻。毛主席也从未忘记那个在枪林弹雨中将自己背出险境的年轻士兵。 1951年,一封来自北京的邀请函送到了陈添裕手中,邀请他前往天安门,作为贵宾参加国庆观礼。 【消息源自:《东南网:八闽文脉·记忆|1951年,毛主席为何邀请他参加国庆观礼?》2022-07-15】
1929年,毛主席在闽西被数百敌人包围,因疟疾发作无法行走,警卫员陈添裕却做了一
自由的吹海风
2025-10-05 18:32:59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