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认为,此时同一味药,切块直接吞服有效,煎煮反而加重病情在古代医籍中,“虚劳

飞翔说健康 2025-10-05 11:58:49

张锡纯认为,此时同一味药,切块直接吞服有效,煎煮反而加重病情

在古代医籍中,“虚劳”一词常常被提及。张锡纯认为,虚劳并不是单一的虚弱,而是气血阴阳同时受损的综合状态。具体表现包括脉细而无力、身体日渐消瘦、皮肤粗糙、饮食不香、筋骨无力,甚至还会出现咳喘、自汗、寒热不定、梦境繁多、精气不固等多种情况。他提出,面对这种复杂的体质消耗,单纯补益未必见效,必须补中有治,治中有补。十全育真汤正是他结合《金匮要略》虚劳门诸方而拟定,用来全面调理虚劳之证。

张锡纯在十全育真汤中安排的药味极有讲究。人参和黄耆,一个主补元气,一个主固卫气,是气之根本。山药、玄参、知母则偏重滋阴补肾,确保真阴有源泉。丹参活血,三棱、莪术破血消积,把体内不流畅的瘀血清理开。龙骨和牡蛎的运用更为精妙,既能收敛固摄、减少自汗盗汗,又能沉潜安神,让梦境纷乱、心神不宁逐渐缓解。张锡纯强调,这十味药看似寻常,但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阴阳互济、气血兼顾的格局,因此名为“十全育真”。

关于《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也有人质疑既然已有经典方,为何还要另拟新方。张锡纯的解释是:肾气丸虽好,但必须严格遵照古法修制才能有效。比如地黄一定要用干地黄而不是熟地,桂必须用桂枝而不是肉桂,而且只能制成丸剂,不可煎汤。他指出,生地黄有逐血痹的功效,而熟地则失去了这一作用;桂枝能调和营卫,而肉桂偏重温补,没有同样的功能。若更换药材或改变剂型,疗效必然大减。这正说明古人制方的严谨,不容随意更动。

张锡纯特别强调,肾气丸的妙处不止在补肾,还在于兼治瘀血。方中山茱萸能逐寒湿痹,牡丹皮活血化瘀,附子辛温通络,与地黄寒凉相济,共成逐血痹之功。所以他认为肾气丸之所以列入虚劳门,并非单纯补肾,而是通过“补中有散、温中有清”的巧妙搭配,达到气血调和的作用。但他同时指出,一旦改成煎剂,地黄煎熬后性近熟地,逐血痹之力减弱,效果就不佳。为说明这一点,他引用徐灵胎的案例:同样是人参,切块直接吞服有效,而煎煮反而加重病情,这正能体会古人坚持丸剂制法的深意。

然而,张锡纯也注意到,虚劳的症状并不统一。有人偏气虚,有人偏阴亏,有人则兼夹痰湿瘀阻。肾气丸虽好,但偏于某类虚劳,难以全面照顾。他设计的十全育真汤,就是为了兼治虚劳门中的多种表现。补气方面,用黄耆、人参并举;滋阴方面,有知母、山药、玄参;活血化瘀方面,三棱、莪术、丹参相配;固摄安神方面,则有龙骨、牡蛎。他特别指出,这样的配伍既能治虚劳所致的咳逆喘促,又能缓解多梦虚烦,还能止自汗盗汗,可谓一方涵盖虚劳的多种表现。

张锡纯在阐述中反复强调,十全育真汤的意义不仅在药味,更在体现一种治疗理念。他认为,补虚不能只是单纯进补,而要在阴阳气血之间取得平衡,还要兼顾痰瘀阻滞。补而不腻,温而不燥,清而不伤,收而不闭,正是他所追求的用药原则。通过这样平和而周全的思路,才能真正帮助虚劳之人恢复真阴、真阳、真气、真血。也因此,他称此方为“十全育真”,意在恢复人体最根本的生命根基。

0 阅读: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