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双料学霸李永乐,毕业后两次面试被名企拒绝,转身到北京人大附中应聘物理老师

依秋聊趣 2025-10-05 11:51:24

清华北大双料学霸李永乐,毕业后两次面试被名企拒绝,转身到北京人大附中应聘物理老师,校长看到桌上厚厚的简历,问道:“你这个高材生,为何甘愿到我们这里当老师,我怕留不住你这条大鱼呀!”没想到李永乐的一句话回答,却让校长哭笑不得。 2009年的北京春末,正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期,清华园里走出个李永乐,手里的简历厚得像本小书——北大物理和经济双学位,清华电子工程硕士,高中还拿过全国物理竞赛冠军,光是这几行字,扔到哪个名企HR桌上都得抢着要。 可谁能想到,这看似"顶配"的学霸,找工作却接连栽了跟头。 第一次去索尼面试,前面的专业问答顺风顺水,眼看要成,面试官最后问他对工作有什么要求,他张嘴就来“不加班”,这话在当时加班成常态的名企里简直像捅了马蜂窝,自然没了下文。 没过几天雷曼公司抛来橄榄枝,面试官好奇他怎么打理零花钱,他说买股票,追问选股逻辑,他倒实在,一句“瞎选的”直接把面试聊死了。 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怪他,从小一路被保送,在校园里待了七年,接触的都是纯粹的公式和定理,哪懂职场里的“话术艺术”,这份学霸式的耿直,在讲究圆滑和精准的名企面试场里,反倒成了减分项。 搁旁人可能得慌神,但李永乐琢磨了几天,发现自己压根没那么向往写字楼里的生活。 其实这心思早有苗头,他读研究生时就偷偷在北京的培训学校当兼职老师,还录了不少网络课程,对着学生讲题时比跟面试官周旋自在多了。 再说当时的就业市场本就“卷”得厉害,后来胖东来招聘都能出现151:1的招录比,985毕业生都可能连面试都进不去,更别说2009年那光景,名企招人恨不得拿着放大镜挑,既要专业硬,又要会来事,李永乐这种“直线思维”的学霸,被刷下来也不算意外。 于是他转头盯上了人大附中,抱着简历找上门时,校长看着那堆金光闪闪的学历证明,第一反应就是犯愁。 倒不是嫌他不够好,而是太好,好到让人心里打鼓——当时清北毕业生去中小学当老师还是件新鲜事,后来东阳中学招个北大毕业生都能引发轰动,更别说人大附中面对的是清华北大双料硕士。 校长见过太多高学历老师干两年就跳槽,毕竟公办学校给不出名企的高薪,平台也有限,就像有校长后来坦言的,“招聘难,想让他们扎根更难”,生怕这“大鱼”只是把学校当跳板。 但校长不知道,李永乐选这里可不是一时冲动。他高中时就因竞赛受益,知道好老师能给学生多大启发,后来那些清北毕业生去县中当竞赛教练,不也是想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吗?东阳中学的李锦添、海亮中学的周毅博,都是靠着当年的竞赛底子在教学上发光,李永乐也一样,他手里的物理竞赛冠军奖状,比任何介绍信都管用。 而且他早就试过教学的滋味,研究生时录的课程虽然没火,但那种把复杂原理讲明白的成就感,是面试名企时从未有过的。 更关键的是,他跟那些奔着高薪去的求职者不一样。后来周毅博选择回县城中学,除了薪资相当,更看重发展机会,李永乐也是如此。 人大附中虽然是中学,却藏着最好的教学土壤——这里的学生底子好,能跟他探讨更深的物理问题,而且学校重视竞赛,正需要他这样有实战经验的教练。果然后来他带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一出手就拿了两个一等奖,这成就感可比在名企里做个螺丝钉强多了。 校长的担心其实代表了当时的普遍心态,可他没料到李永乐对“留住”的定义跟别人不一样。对很多高学历人才来说,留住他们的不是薪水,是能不能实现价值,就像周毅博说的,只要有适合发展的土壤,就愿意扎根。 李永乐后来能在B站、抖音积累上千万粉丝,靠的就是在课堂上打磨出的讲课技巧,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当年人大附中那张讲台。他或许当时就隐约知道,自己不是条向往大海的鱼,而是棵适合种在校园里的树,只有在讲台上,才能长得枝繁叶茂。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依秋聊趣

依秋聊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