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稀土以外,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用,那就是美国的医药供应链。这张医药牌才真叫致命,美国的救命药原料几乎全攥在咱们手里! 美国药品供应链的根基,早已深深扎在中国的产业土壤里。市场上 95% 的布洛芬、91% 的氢羟肾上腺皮质素、70% 的对乙酰氨基酚,都依赖中国供应。 就连美国人常用的阿莫西林,这种每年数千万人依赖的抗生素,其生产所需原材料 80% 来自中国,而美国本土仅有一家制造商。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原料药产业数十年的积累与沉淀。 2024 年,中国原料药进出口总额达到 538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 429.8 亿美元,美国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对华出口额同比增长 12.0%。 支撑这一规模的,是中国成熟的化工产业基础与不断升级的制药能力。 关键起始材料作为生产活性药物成分的核心,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与印度共同占据了美国 FDA 备案制造商中的 82% 份额,且中国的占比仍在持续上升。 这种产业优势并非偶然。 中国的制药产业集群在政策支持下不断壮大,形成了从基础化工到原料药生产的完整链条,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 即便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供应国印度,其 70% 的原料药进口也来自中国,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地位。 美国药品和化学品联合交易协会的研究显示,美国 72% 的基本药物依赖进口,这种结构让供应链的稳定性与中国紧密相关。 美国曾试图通过关税调整改变这一格局。 2025 年 4 月,美国将部分原料药关税提升至 145%,希望推动制药企业回流本土。 但医药产业的特性让这种尝试难以见效,药厂建设与产能爬坡需要漫长周期,并非短期内可以完成。 强生、礼来等巨头虽承诺在美国新建工厂,但实际进展缓慢,短期内仍无法摆脱对海外原料的依赖。 关税带来的影响反而传导至美国国内。ING 的测算显示,对一种常见抗癌仿制药征收 25% 关税,可能导致 24 周处方价格提高近 1 万美元。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企业协会的研究也指出,25% 的关税将使美国进口药品成本每年增加 508 亿美元,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药品价格将上涨 12.9%。 那些依赖仿制药的低收入群体,首当其冲感受到压力,而仿制药占到了美国所有处方的 90%。 中国原料药企业则展现出灵活的应对能力。 面对关税调整,企业通过调整生产工艺、开拓第三国市场等方式降低影响。华海药业、科伦药业等企业评估自身业务结构,利用海外生产基地与多元化市场布局化解风险。 同时,行业开始向高端特色原料药转型,聚焦肿瘤药中间体等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 这种供应链的深度联结,本质上是全球合作的体现。中国原料药产业的稳定发展,为全球药品供应提供了保障。 即便在贸易政策波动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仍坚守质量标准,通过 “一带一路” 等合作渠道,将产品输送到更多国家和地区,助力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美国的尝试也让更多国家意识到,供应链的稳定依赖于开放合作而非对抗。 这张医药供应链王牌的真正价值,不在于 “制衡”,而在于 “支撑”。 中国作为全球原料药的核心供应方,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维护产业链稳定。那些流淌在药品中的中国原料,守护着世界各地患者的健康,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担当。 全球医药供应链的顺畅运转,需要各国摒弃壁垒,在分工协作中实现共赢,这正是中国产业实力带给世界的积极价值。
除了稀土以外,中国手里还有一张王牌没用,那就是美国的医药供应链。这张医药牌才真叫
文人学社
2025-10-05 09:57:41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