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名伪军师长派人送给粟裕一把伞,粟裕疑惑地打开伞一看,里面竟藏了一张纸,纸上的内容让粟裕吓出冷汗,他立即下令:“全军集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2年,那个秋天的华中战场,局势尤为复杂,新四军刚刚在江苏南坎镇分散召开重要会议,粟裕等主要负责人都在,会后准备陆路撤离,而此时的敌人——日军和伪军,已经通过监听和特务活动,基本掌握了会议行程,他们在地图上圈定了新四军干部们可能的撤退路线,打算一举围歼。 事情之所以会有转机,要从施亚夫说起,他的身份很特殊,表面上是伪军第七师的师长,其实是潜伏在敌营的中共党员,多年前,他参加红军,后来因形势变化,隐姓埋名,转而进入国民革命军,之后又被派遣至汪伪政权军队内部,继续从事情报和兵运工作,两次入狱,一次越狱,九死一生,早已让他养成了极强的警惕性。 在日军和汪伪高层眼里,施亚夫不过是一个老练的师长,甚至还有些值得信任,可实际上,他心里始终紧绷着一根弦,只等机会做自己该做的事,一次日军召开紧急会议,他被叫去参会,一进门,发现屋内气氛异常,桌上地图圈出了几个地名,荷枪实弹的宪兵守在一旁,气氛十分紧张,日方高层明确表示,已经获知新四军会议详情,并计划动用大量兵力设下埋伏。 对施亚夫来说,这不仅是工作,更关乎所有同志的命运,他明白,电报被监听,信件难以通过,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让情报泄露,更别提用人带信了,如何把重要信息安全送出,成了他此刻唯一的念头。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一把伞,那是一把母亲送来的旧伞,伞骨是楠竹做的,接缝很细,施亚夫平时并不怎么用,但这次,他拆下伞骨,将一张烟纸用铅笔写上敌军计划、日军知晓干部动向和内部有间谍的关键信息,把纸条卷好,藏进伞骨缝里,再用蜡密封,表面上看,这把伞和往常没有任何不同。 安排好情报后,他叫来信得过的副官,让其把伞送去如皋新四军指挥部,什么都没多说,只让务必交到粟裕手里,交待完毕,他强自镇定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表面应酬着日军高层,甚至还故意抱怨新四军难以对付,实际上,他心头始终悬着,怕伞在途中被搜出,也怕信使出现意外,更怕情报送晚了。 三天后,日军还守在原定埋伏点,始终未见新四军的踪迹,小林信男气急败坏,而施亚夫终于暗自松了口气——情报成功送到,对方撤离计划已经改变,粟裕在收到情报后,第一时间下令全军集合,命令所有干部变更撤离路线,关闭所有电台,避免敌方监听,一批批干部分组行动,沿着水路和小道撤离,同时,保卫部门根据间谍代号展开排查,不久便揪出了隐藏的“鱼鹰”。 施亚夫的冒险,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传递情报,而是靠着对敌情的细致洞察,以及多年潜伏积累下来的经验判断,他在敌人眼皮底下做出决策,每一步都必须斟酌再三,这样的压力,外人很难体会,当日军怀疑他有问题时,甚至有人把那把用过的伞拿到他面前,试图从细节找出破绽,施亚夫没有慌乱,直接在众目睽睽下将伞劈断,气愤地声称“好心送伞,却被说成通敌”,正是这种从容和机警,保住了自己的身份,也为组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其实,这一切只是他众多工作中的一次,此后的岁月里,他依然顶着“伪军师长”的身份,继续暗中与日军周旋,后来,随着敌方对他身份的怀疑加深,施亚夫果断带着部队起义,归队新四军,为抗战力量补充了大量生力军。 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像施亚夫这样的人很多,他们有的身在敌营,有的埋头隐忍,每天提心吊胆,却始终没有放弃信念,他们的名字也许没有被广泛记载,功绩不常被歌颂,但正是他们一次次用智慧和勇气,在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那把破旧的伞,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它的伞骨上不只是裂痕,更是无数隐蔽战线工作者精神的象征,对施亚夫而言,背负“汉奸”骂名,不为自己辩解,就是为了在最危险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作用,他明白,能救一个是一个,每带出一条情报,新四军的队伍就能少一分风险。 事后回头看,很多人会问,这样冒着生命危险,还不被外人理解,真的值得吗?也许,施亚夫的答案一直很简单,他改名换姓、忍辱负重,都是为了在最关键的时刻,能站在正确的一边,真正的英雄,从来不在意名声,更多时候是在黑暗中默默坚守,把胜利的路铺好。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施亚夫
1942年,一名伪军师长派人送给粟裕一把伞,粟裕疑惑地打开伞一看,里面竟藏了一张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04 18:46:25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