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月,两个盗墓贼在江苏徐州偷盗了一座古墓,得手后却不小心丢了一个金蟾蜍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04 18:46:25

1970年1月,两个盗墓贼在江苏徐州偷盗了一座古墓,得手后却不小心丢了一个金蟾蜍,两人贪心又害怕,就去想办法寻回,可没想到到最后,那金蟾蜍却成了抓获这两个盗墓贼的关键物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实际上,盗掘古墓自古有之,原因无非是墓里可能藏有价值连城的宝贝,尤其是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不仅帝王贵族,就连地方富户、豪强,只要有能力,也会为自己修建奢华墓穴,这些地下宝库自然成为贪婪之人的目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徐州土山,就发生过一起典型的盗墓事件,故事主角并非传说中的“摸金校尉”,而是普普通通的乡村汉子,他们并不专业,工具也很简陋,但却凭着一腔发财梦,夜色下悄悄挖开土山,想从地底下“淘金”。   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乡村里对于“哪有古墓”其实都心知肚明,村民偶尔发现一些陶片、铜钱,就知道脚下埋着大户人家的墓地,盗墓贼便会选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悄悄带着铁锹、布袋,避开巡查和邻居目光,动手挖掘,等摸到夯土层或砖石结构时,再撬开石板,迅速进入墓室,一时间,墓里的一切就成了他们眼里的“意外之财”,他们主要盯着那些看起来像金子或玉石的物件,毕竟这些能换钱,至于工艺精湛但不够“耀眼”的文具、铜器,常常被随手丢在角落。   可惜,天网恢恢,盗墓现场很难彻底掩盖,新翻的土堆、散落的陶片、被损坏的墓砖,都很容易引起村民注意,一旦发现异常,当地文物部门就会赶来抢救性发掘,1970年,徐州土山的汉墓就因为盗掘而暴露出来,考古队赶到现场后,看到墓门已被打开,里面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只有一些被遗落或者不起眼的东西还在,专家们虽然感到惋惜,但还是尽全力清理、保护遗留文物,这次发掘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件被丢在角落的鎏金铜砚盒,它形似一只蟾蜍,双角高耸,背上带翼,身姿生动,外表还镶嵌着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这不是随便的陪葬品,而是真正属于墓主生前使用的文房用具,上面还能看见墨迹。   为何汉代人喜欢蟾蜍造型?其实在当时,蟾蜍被认为有镇邪、祈福、助长寿的寓意,常常被用在工艺品和墓葬装饰上,尤其是带翅膀的蟾蜍,更有“飞升成仙”的象征,这个铜盒砚的出现,不仅让考古专家兴奋,也让公众对汉代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有了全新认识,后来,这件文物被评为国家一级珍品,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但有些东西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金钱。   被盗墓贼忽视的宝贝得以留存,但还有很多文物就此失落,盗墓带来的伤害远不止经济损失,它不仅破坏了文物的原始结构,还让许多宝贵信息无法还原,被盗文物流入黑市,有的甚至被卖到海外,追索起来难度极大,这也让人们更加意识到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每当考古队进入现场,往往要面对被扰乱、损坏的墓室,还要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挽救历史遗产。   土山汉墓的考古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969年当地居民无意间取土发现一号墓,考古专家随即赶到,经过勘探、清理,确认这里埋葬着东汉彭城王家族成员,除了蟾蜍砚盒,考古人员还发掘出银缕玉衣等一系列珍贵文物,银缕玉衣由上千块玉片和银丝缝制而成,是汉代高级贵族专用的丧葬用品,防腐防护功能强,制作工艺极其繁复,到了1977年,考古人员在土山下又发现了更大的主墓,编号为二号墓,这一墓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建筑用材讲究,展示了东汉诸侯王陵的气派。   土山汉墓的最大亮点之一,是二号墓内出土的种类丰富、工艺精湛的文物,陶器、青铜器、玉器、乐器、兵器一应俱全,更令人惊喜的是,考古队首次发现了实物玉席,以及可能用于围棋的石案和各色棋子,这些发现极大丰富了学界对汉代物质文化和生活习惯的认知,不仅如此,考古人员还在封土中找到了大量封泥,上面有反映当时官制和地理的字样,为研究东汉社会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墓主人身份的分析,专家认为此地很可能安葬着东汉时期的彭城王,如刘道、刘恭等历史人物,这让土山汉墓不再只是一个“疑冢”,而成为彭城国历史的直接见证。   土山汉墓并非一直被正确认识,民间长期流传此地是项羽谋士范增的墓地,直到考古工作深入才还原了历史真相,这一过程也提醒人们,科学与实地调查在还原历史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与此同时,盗墓现象从古至今都未曾间断,元代就有人在土山上建房,二十年间不断偷盗,现代的盗墓案件虽然被警方追查,但给文物带来的损失却难以完全修复。   信息来源:徐州博物馆《李银德:巍巍王陵——徐州土山汉墓发掘记》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