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

地缘历史 2025-10-04 17:47:24

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时间已经是2023年底了,可这个问题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开始讲了。 2010年,他在一次论坛上就直言,城市化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只会让问题更复杂。 可那时候,谁听啊?全国上下正热火朝天地搞城镇化,大家都觉得,农民进城才是出路。 农村那点地、那点鸡鸭猪牛,哪有城市里高楼大厦、写字楼咖啡厅有前途?   可问题来了,农民真进城了,咋样?   你以为他们成了白领、买了房、享受了社保? 其实多数人只是换了个地方打工,换来了更高的生活成本和更低的幸福感。 温铁军说得直白:“搞来搞去,城市多了一个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农村空了,城市穷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打实的数据—— 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0.64%涨到66.16%. 看起来挺光鲜,但那些没拿到户口的2.9亿农民工,谁来负责他们的生活质量?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农村就没问题了?其实没那么简单。   农村也没落着好。2023年10月,温铁军在一场会议上揭了个老底:农村禁止建房、限制养殖,搞得农民没法自给自足。 17万亿的农村建设资金,大部分流进了城市,农村只分到3万亿。 这不是城乡一体,这是资源倾斜,倾得让人心寒。 你让一个本来就想留下来务农的人,又穷又没盼头,他还能不往城里跑?   可城市真接得住吗?交通堵、房价高、医疗挤、教育难。 别说农民工,连本地市民都快喘不过气了。   可老温不是只会批评,他有路子。   他讲的“农村幸福论”,听起来有点理想主义,其实挺现实的。 他说,在农村,30万能盖房,8万块能买车,活得不比城市差。 还有沼气、太阳能、水能这些清洁能源,种养结合,自己种粮养鸡,生活有保障,成本低、风险小。你说这不是现代化? 他偏说,这才是真正的现代化,是有尊严、有根、有文化的生活方式。   但很快事情就变了。   一些地方开始试点“农业+加工+文旅”的产业融合,搞家庭农场、合作社,也搞乡村旅游。 村里人不靠外出打工也能挣钱了,孩子也不一定非得去城里上学。 可这时候又冒出个问题:资本下乡。 大公司一来,地价抬上去了,资源全给他们垄断了,小农还是没得玩。 这时候老温又提醒:资本可以来,但得规矩来,别想着一口吞掉整个乡村。   其实他一直强调的,不是“回到过去”,也不是“拒绝城市”,而是别走极端。 别把农民一股脑赶进城市,也别让农村变成资本的试验田。 中国的城市化不能照搬西方,不是我们不够现代,而是我们有自己的国情。   西方那一套是怎么来的?圈地运动,把农民逼成工人,城市变大了,农村荒了。结果呢? 贫民窟、犯罪率、社会撕裂……这些教训我们真要重蹈?   说到底,问题不是出在农民身上,是出在方向上。   老温说得清楚:中国的现代化,得是城乡融合的现代化,得让农村也有教育、有医疗、有基础设施,有人愿意留下来,有人愿意回来。 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不是把人往城市塞,而是让人有选择。   你可能不知道,就在他那次讲座之后,很多地方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农村发展思路。 不是一窝蜂地搞拆迁盖高楼,而是去问问农民你们到底需要什么。 有人说要修路,有人说想建个小学,有人说能不能把电网升级一下。 这些事不大,但对农民来说,能决定要不要留下、能不能好好活。   话说回来,温铁军那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不是在挑刺,是在提醒。   别等到农村彻底空了,城市彻底挤爆了,才想起来转头。等那时候,可能就真晚了。   我们到底图个啥?是GDP的数字好看,还是让人过得踏实?   这事儿,不是学术争议,是事关几亿人的生活方式和未来。   所以啊,别再说“农民进城是趋势”,那是懒得想办法的说法。   温铁军不是在唱反调,他是在喊醒我们: 有些路,别人走过,但我们未必非得跟着走。 我们该走自己的路,让城市有温度,让乡村有希望。这才是现代化真正的样子。

0 阅读:66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