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 袁钧瑛1958年出生在上海,爸妈都是复旦医学院的教授,家里书架上摆满了医学和生物的书籍,耳濡目染之下,她从小就对“科学”这俩字有种天然的亲近。 不过那时候的成长轨迹没法全由自己掌控,高中读完,她被分到了当地的棉纺厂当工人,每天围着纺纱机转,机器轰隆隆响得人耳朵发沉,棉絮飞得到处都是,落在头发上、衣领里,拍都拍不干净。 可这种单调重复的日子没磨掉她的劲儿,兜里总揣着个磨得边角发毛的小本子,午休时就找个安静角落掏出来背英语单词,上班间隙脑子里也琢磨语法句式,哪怕每天只能记十几个词,也从没断过。谁也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坚持,后来竟成了她抓住机遇的关键。 1977年高考突然恢复的消息传来,厂里炸开了锅,袁钧瑛却立刻定了神,连夜翻出压在箱底的数理化课本。白天要盯机器,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刷题,常常趴在灯下学到后半夜,物理公式、化学方程式记了满满几大本,遇到不懂的就攒着,偶尔碰到厂里有学问的老师傅就赶紧请教。就凭着这股不服输的拼劲,她硬生生考出了上海全市第一的成绩,顺理成章走进了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的课堂。 复旦的日子简直让她如鱼得水,过去自学时零散的知识终于能串成完整的体系。她上课总抢着坐第一排,笔记记得又细又全,实验课更是泡到最晚,连显微镜的使用技巧都比同学练得熟练。 那会儿她的成绩常年排在年级前列,老师提起她就赞不绝口,说“这姑娘身上有股做科研的钻劲儿”。四年本科读下来,她的专业基础打得无比扎实,毕业时正好赶上哈佛大学生物系招生,凭着亮眼的成绩和一口流利的英语,直接拿下了全额奖学金。 1982年,袁钧瑛背着简单的行李飞往美国,谁都觉得这是件光宗耀祖的事,可没人想到,这一去就是四十多年。在哈佛,她一头扎进了细胞坏死领域的研究,这在当时算是冷门方向,不少同行都劝她换个热门课题,可她偏不,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硬是在这个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后来成了国际上都知名的顶尖学者。 其实那时候不是没想过回国,只是每次跟国内的同行联系,都听说相关的实验设备和研究条件还跟不上,她心里清楚,做科研不能急于求成,得先把“硬功夫”练扎实了。 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的,是袁承业院士的一次到访——这位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老研究员,特意去波士顿看她,聊起她研究中遇到的小分子合成难题,当即介绍她和有机所的马大为教授合作。 这一合作就是好几年,袁钧瑛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亲眼看着国内的科研环境一点点变好:实验室里有了先进的仪器,年轻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政策也一个劲地鼓励海外人才回国。 美国的合作伙伴虽然也帮她改进过小分子,但她心里总惦记着上海的弄堂,惦记着复旦校园里的梧桐树,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归属感,怎么也抹不掉。 到了2020年初,袁钧瑛做了个让所有人佩服的决定:全职回国。更让人动容的是,她把在美国四十年攒下的全部积蓄都带了回来,一落地就投入到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的建设中,没给自己留一点后路。 现在她的课题组还在盯着RIPK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这东西不光在阿尔茨海默症这类神经退行疾病治疗上有大潜力,对付肠炎、关节炎也可能有用,全是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的方向。 当年有人嚼舌根说她“公派留美拒不回国”,现在再看,哪是什么拒不回国,分明是把根扎得更深,等有能力了再回来反哺。从棉纺厂的普通工人,到哈佛的顶尖学者,再到带着全部积蓄归国的科研人,她这一辈子,靠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和没丢过的初心。所谓的“不回国”,不过是为了今天能更好地“回来”罢了。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
清风浅笑薄凉
2025-10-04 16:29: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