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周=洛邑, 让历史的真实性越来越偏离轨道。 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西周金文中有明确记载“成周”就是“洛邑”的内容。 西周金文中虽多次提及“成周”,如《何尊》“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令彝》“明公朝至于成周”,《德方鼎》“王在成周,祉武王福自蒿”等,但这些铭文都只是提到了“成周”这个地名,并没有直接表明它就是“洛邑” 后世文献如《尚书·洛诰》《左传》等确实有记载成周就是洛邑,但这些文献的成书年代距离西周较远,不能直接作为西周时期“成周”就是“洛邑”的证据 。 就比如,长安改名西安后的历史记载,不会再用长安一样。成周指洛邑,是后世文献的记载,不会说东周的成周是西周的成周一样的记载。 才使后世文献记载成周就是洛邑,一直延续使用的这个名称。而用这个后世的成周的名称,解释西周金文的成周,即成周就是洛邑。会使历史的真实性越来越偏离历史事实和历史真相。 因为周人记载自己历史的金文,并没有告诉我们成周就是洛邑。而我们一厢情愿的用成周就是洛邑去解读金文的成周,不就是无水之源来谈水,无根之苗来说苗吗? 因此,对西周金文上成周的解释,不应掺杂与洛邑的关联。否则,会带偏我们对西周金文的正确理解和解读。就比如何尊铭文,成王宅于成周,成周就是成周。就像西安事变,你不能说是长安事变一样的道理。用后世文献记载的成周,去解读何尊铭文的成周,为何经不起推敲,为何矛盾重重,不能自圆其说呢? 成王七年周公营洛邑,管叔欲攻成周,在成王一年,何尊铸于成王五年,早于洛邑出现的成周是哪里呢?显然后世文献记载的成周不是西周周人的成周,更不能把成周等同于洛邑。因为金文记载的成周,跟文献记载的成周就不是同一个地方。所以说,用成周就是洛邑解释金文的成周,就存在牵强附会,逻辑混乱,矛盾重重。 谁告诉你金文中的成周就是洛邑? 谁告诉你宅于成周就是成王迁都洛邑? 成周名称早于雒邑,就比如长安名称早于西安。 你用长安去替代西安,去说西安事变就是长安事变。用成周替代洛邑去解释金文一样的错误和荒唐。 这就是,何尊铭文解释,唯王初雍,宅于成周时,为什么不直接解释为,成王登基,住在成周。 而必须后人要人为的加上,成王登基,迁都洛邑,住在成周洛邑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解读后文。即使这样自圆其说,也掩盖不住自相矛盾的事实。 就比如何尊后文中说,宅兹中国。 解释宅兹中国是指在天下之中的洛邑建都。 结果,武王定都镐京而不是洛邑。 于是就又说,武王的宅兹中国是建都洛邑的遗愿。 呵呵,武王活的时候,给自己定的遗愿是建都洛邑,他为什么活的时候要定都镐京呢? 总之,张冠李戴的成周,永远不会顺利成章的解释清楚金文。他们必须进行修饰,添盐加醋的自圆其说,但做不到天衣无缝,而漏洞百出,而显得十分拙劣。 再比如德方鼎,王在成周,祉武王福自蒿,成王在成周,在镐京京室为武王祭祀。但这种直译,被人为的变成了,成王从镐京出发,来到成周洛邑为武王祭祀。我们知道,武王也好,成王也好,他们祭祀先王,都是在京室宗庙祭祀。德方鼎记载的就是周王的这一祭祀活动。但凡出现成周金文,不加上洛邑,很难顺理成章。这就是以谬传谬带来的不能顺理成章的直译的结果。这也是何尊铭文, 德方鼎,令彝等破译,存在不同观点的结果。但凡把成周与洛邑的等号去掉,这些金文解释都会顺理成章。金文没有自证成周就是洛邑,而把后世文献记载作为证据,显然失去历史的严谨性。而事实及最新考古成果证实,成周指洛邑正被更多的学界所否定。 宅兹中国解释,国博馆已经更换了以前的介绍, 这也是对历史真实性的负责。 成周就是洛邑的错误解读, 应该得到纠正。 西周的成周,并非东周之后的成周。 就像西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 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洛阳一样, 不可抛开时间概念而去论起点。 成周就是洛邑, 这种不分时间和时空概念, 不去伪存真的使用文献记载, 必将使金文研究陷入误区, 偏离历史事实的轨道。 幸运的是,新的考古发现, 正在改变人们对权威的认知。 历史无权威, 更不需要权威的修饰解读。 历史要的是普通真实, 原汁原味的清平解读。 与权威脱离,与金钱脱离, 与故乡情感脱离, 与私心杂念脱离。 只与事实求是,严谨探究结缘。 这样才能反映出真实的考古价值, 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成周=洛邑, 让历史的真实性越来越偏离轨道。 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西周金文中有明确
在哪里呢
2025-10-04 13:47:39
0
阅读:53
用户10xxx09
陕戎雇狗,天下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