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中国也有动作,莫迪开始逐步“淘汰”俄罗斯石油,合作对

掘密探索 2025-10-04 12:52:15

印度开始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中国也有动作,莫迪开始逐步“淘汰”俄罗斯石油,合作对象想不到,中国成为普京最后的希望?之前,特朗普曾经要求所有国家不能购买俄罗斯的石油产品,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第一时间就站了出来和特朗普唱反调,偏偏特朗普拿这两个国家又没有办法。 印度以前可是俄罗斯石油的“头号粉丝”。2024年,印度每天从俄罗斯买200万桶油,占了进口总量的四成,炼油厂靠转卖俄油成品油,一年能省170亿美元。可2025年,美国对印度连出三招“狠的”: 5月,给印度钢铁、铝制品加征25%的关税; 8月,关税直接涨到50%; 9月,撤销印度在伊朗恰巴哈尔港的“免制裁”特权,还威胁要把买俄油的国家踢出SWIFT支付系统(全球银行转账的“高速公路”)。 更绝的是,美国直接指控印度“给俄乌冲突送钱”,吓得印度炼油厂慌了神。3月,印度第二大国有炼油公司先停购俄油。 8月,私营巨头信实工业把俄油采购比例从50%砍到35%;到了9月,印度每天从俄罗斯买的油只剩40万桶,创了九个月新低。 印度其实不想断供俄油,但被美国掐住了“命门”——运费涨了15%,保险费涨了30%,还有12亿美元货款被中间银行“截胡”。 没办法,印度只能转向非洲和美国原油,甚至跟美国提条件:“不买俄油的话,你得解禁伊朗和委内瑞拉的石油!”结果美国理都不理。 和印度的“手忙脚乱”不同,中国对俄油合作一直“稳得很”。面对美国威胁,中国早有准备: 和印度的“手忙脚乱”不同,中国对俄油合作一直“稳得很”。面对美国威胁,中国早有准备: 1.调整进口结构:2025年2月起,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把从俄罗斯海运买的油减少了15%,转而多从中俄东线管道进口,比例提到35%,一年能稳定运5000万吨油。 7月新开的管道支线直接连到华东炼油厂,运量又多了15%。 2.人民币结算绕开美元:中俄能源贸易里,90%用人民币结算,卢布和卢比结算占65%,彻底不用美元了。这下全球用美元结算的市场份额直接跌破70%。 3.长期合同锁住低价:中国通过期货合同提前定好油价,炼油厂开工率一直保持在95%,国内汽油价格几乎不受国际油价影响。 2025年8月,中俄能源贸易额破了1200亿美元,中国继续当俄油最大买家,一个月就买了57亿欧元的油。 普京政府还主动续签了折扣协议,俄罗斯卖给中国的乌拉尔原油,每桶比国际油价便宜3美元,俄罗斯出口利润被压得更低了。 印度的转向和中国的稳健,把美国制裁的“双重标准”暴露得明明白白:美国一边逼盟友不买俄油,一边自己成了印度石化产品的最大买家。 这种“只许自己放火,不许别人点灯”的霸权,反而让全球能源市场更乱了: 印度不买俄油,俄罗斯每天少卖180万桶,油气收入降了23%。但中俄天然气合作升级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一年能运500亿立方米气,相当于俄罗斯以前卖给欧洲的总量。 中国“俄油为主,多国补充”的策略降低了风险,印度则加大在非洲投资油气田,想摆脱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美元霸权动摇:中俄用本币结算,印度和东盟也在试本币贸易,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挡不住了。欧盟虽然嘴上说抵制俄能源,但2025年5月还是从俄罗斯买了4.07亿欧元的油,制裁漏洞大得很。 这场能源大战,说白了是美国“霸权思维”和多极化趋势的较量。美国想靠制裁重新掌控全球能源,结果暴露了三大弱点: 1.制裁反伤自己:美国页岩气革命后成了能源出口大国,逼欧洲不买俄油,其实是为了高价卖自己的天然气。 德国工业用电价因为用美国液化气涨了近三倍,巴斯夫等大公司只能把工厂搬走,最后倒霉的是欧洲经济。 2.盟友不跟了:日本、德国明确反对对中国加征关税,怕失去中国市场。印度虽然暂时妥协,但“去美元化”战略提速,主动找东盟、欧洲做生意,想摆脱美国控制。 3.中国底气足: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和独立外交政策,是唯一能扛住美国制裁的大国。稀土产业链全球90%的加工在中国手里,美国“制裁大棒”根本没用。 对普通人来说,这场博弈最直接的影响是油价可能波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但对中国来说,只要坚持“稳中求胜”,构建“供应多元化、结算自主化、运输安全化”的能源体系,就能在大国博弈中守住底线,给全球能源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毕竟,现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靠威胁和甩锅解决问题的日子,早就过时了!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