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那些小看了特朗普的人,现在都后悔了。特朗普的缺点不少,尤其是信口开河,让很多人觉得很欢乐。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特朗普想做的事情,正在一件件的完成。就拿关税来说,全世界大部分的国家都屈服了,美国现在的税收确实增加不少。
最典型的就是关税这张牌,他算是玩得炉火纯青。现在全球贸易圈里没人敢轻视这张牌,毕竟代价摆在那儿。
特朗普政府把美国关税平均水平抬到了18%,这数字创下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新高。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的涨幅,它背后是实打实的压力。
美国政府援引1962年的老法案当幌子,把重型卡车、家具这些日常商品都扣上“威胁国家安全”的帽子。这套说辞看着牵强,但架不住人家真敢加税。
更狠的是药品行业,特朗普直接宣布对进口品牌药征100%关税。这可不是简单的加税,简直是逼着企业二选一。
要么你把工厂搬去美国,要么就乖乖交翻倍的钱。罗氏、诺华这些欧洲制药巨头没得选,只能宣布在美扩张项目,就为了那点豁免资格。
欧盟之前还跟美国敲定了15%的关税上限,结果特朗普转脸就不认账。布鲁塞尔的行业协会气得跳脚,却也只能硬着头皮重新谈判。
这就是特朗普的套路,先把架子搭得足足的,再逼着你上门求他。白宫官员说,有超过75个国家主动联系他们谈关税。
紧接着就有15个国家拿出了明确提议,不少领导人还排着队要去白宫见面。这种“排队求和”的场面,正是他想看到的。
他甚至在晚宴上直言不讳,说这些上门谈判的国家“没尊严”。这话够伤人,但架不住现实利益面前,不少国家只能忍了。
日本就是最鲜活的例子。美国加征钢铝关税时,日本大臣跑到华盛顿反复求情,细数自家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和就业贡献。
美国嘴上说着“认可贡献”,关税却一分没减。日本没办法,又抛出440亿美元的阿拉斯加天然气项目当筹码。
结果呢?特朗普转头就宣布对进口汽车加税,一下击中日本的七寸。要知道,美国市场占了日本汽车出口的近三成份额。
这种步步紧逼的打法,硬是把曾经的经济强国逼得节节败退。
加拿大和墨西哥一开始也想硬气一把。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还发表过演讲,说要抵抗这个“比我们大得多的贸易伙伴”。
墨西哥总统专门跑去会谈,得到“非常友好”的评价,转头就被加了税。这种反差让两国彻底看清了现实。
加拿大后来倒是靠精准反击扳回一局,对美出口电力加征25%附加费,直接影响美国三个州的供电。特朗普当天就撤回了关税翻倍的威胁。
但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反击筹码。大多数国家只能在压力下妥协,毕竟没人想跟美国这个大市场彻底撕破脸。
特朗普这套“分而治之”的策略确实阴狠。他就不跟多国抱团谈判,非要逼着各国单独上门。
这样一来,传统盟友们根本形成不了统一战线,只能各自为战求生存。二战后建立的西方盟友体系,就这么被他搅得七零八落。
有人算过账,这些关税确实让美国联邦政府的钱包鼓了不少。但这钱哪来的?最终还是落在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头上。
进口商交了关税,自然要把成本转嫁给买家。低收入家庭买生活必需品时,总能感觉到价格在涨。
更讽刺的是,这些关税收入居然要和所得税削减挂钩。高收入家庭和大企业成了最大受益者,等于中低收入者在变相补贴富人。
主流经济智库早就指出了问题。他们认为关税会拉低美国GDP,还会削弱家庭实际收入,这点代价远比提振制造业的收益大。
但特朗普根本不在乎这些数据。他甚至直言,关税豁免更多靠“直觉”,不用笔计算。
这种异想天开的决策逻辑,却偏偏能在现实中推进。因为他抓住了核心:美国的经济实力就是最大的底气。
他要的根本不是平衡的贸易关系,而是拆解现有的多边贸易体系。他想建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轴辐式”网络,所有国家都得围着美国转。
中国成了少数没轻易妥协的硬骨头。美国加征的高额关税一直没降,但特朗普最近又开始放风,说对中美关税协议“表示乐观”。
这种又打又拉的姿态,恰恰说明硬骨头没那么好啃。中国的反制措施精准到位,让美国自身也尝到了关税的苦果。
现在的局面很清晰,特朗普用关税这把锤子,把全球贸易砸得七零八落。他不管什么规则,只认实力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