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国土第二,998万平方公里,听着就震撼。可你细看地图,发现没?这地盘里头藏着个比渤海大十倍的“内陆海”——哈德孙湾。 哈德孙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大水洼,面积超过123万平方公里,把中国的渤海拿来比,后者77000平方公里出头,压根不是一个量级,简单除个数,就是十六倍。 要是光看数字没概念,你可以想象一下,把十几个渤海一股脑倒进加拿大北部,才能把这个天然大坑给填满,这规模放在全球的海湾里都能排上号。 可这玩意儿跟咱们常见的湖泊、封闭海湾真不一样,它可不是死水一潭。西边靠着加拿大本土,北边连着北冰洋的布西亚湾,东边更厉害,通过一条哈得孙海峡直接扎进大西洋,等于左手挽着北冰洋,右手牵着大西洋,外面的洋流能顺畅进来,里面的海水也能自由出去,活脱脱一个嵌在陆地上的“天然大水盆”,既不闭塞又够分量。 当年最早发现它的是个叫亨利・哈德孙的探险家,1610年驾着船迷了路,误打误撞闯进来,才算让这方大水洼见了世面。 但这大水盆也有自己的“小脾气”——怕冷,还怕得厉害。每年十月刚过,北方的寒流一裹过来,海面就开始结起厚厚的冰层,一直要冻到次年六月才慢慢化开,整整七八个月的时间里,偌大的水面硬得能当路走,别说大船了,就连小渔船都得歇菜。也难怪它这么容易结冰,这海湾平均水深也就一百米上下,比不少近海都浅,太阳晒不透,寒流一攻就破,冬天里整个湾面跟铺了层白钢板似的,站在上面都能听见冰层下海水流动的闷响。 就算冻得久,这海湾在历史上可是帮了加拿大大忙。当年英国殖民者搞的哈德孙湾公司,算得上北美地界最早的商业股份公司了,就靠着这海湾起家。他们在汇入海湾的河口建了好多贸易据点,专门收原住民手里的河狸皮,那些珍贵的毛皮顺着夏季解冻的海湾,通过海峡运到大西洋对岸,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公司势力越来越大,借着海湾的辐射范围,把地盘扩张到了周围30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占了现在加拿大国土的三分之一,说这海湾是加拿大的“建国家底”之一都不为过。 到现在这海湾还没闲着,唯一一条正经航线从丘吉尔港出发,穿过整个海湾钻进大西洋,每年能把哈德孙湾周边平原产的70万吨小麦运到美国去。只不过这航线得掐着时间点走,只能在六到十月这四个月的解冻期忙活,一旦冬天来临,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海面封冻,啥也干不了。 加拿大为了保住这海湾的主权,还搬出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豁免条款,说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自己的,周边没别的国家争,倒也没人真来挑事,毕竟这地方又偏又冷,犯不上为此红脸。 海湾周围的居民点一直寥寥无几,当年只有少量因纽特人在南边活动,现在也没多大变化。这些原住民早就摸透了海湾的脾气,结冰期就凿开冰洞捕海豹、钓鳕鱼,解冻了就驾着小皮艇在近岸找食,这大水洼简直是他们的“天然粮仓”。 海里的生物也跟着海湾的节奏过日子,每年解冻后,大西洋的鳕鱼、北极的白鲸就顺着海峡游进来产卵,浮游生物养活了鱼群,鱼群又成了北极熊的美餐,整个生态链都跟这湾水的冻融绑在了一起。 想想加拿大这998万平方公里的地盘里,藏着这么个又大又“会呼吸”的大水洼,既能连起两大洋,又能冻成“陆上冰原”,还撑起过历史上的毛皮贸易,现在照样运着小麦,养活一方人和无数生灵,真是比单纯的数字震撼多了。 之前光知道加拿大国土大,没细想里头还有这么个藏着故事的宝贝,现在再看地图上那片窝在北部的蓝色区域,可不只是块普通水域,简直是加拿大北部的“心脏”,连带着气候、生态、历史都跟它紧紧缠在了一起,缺了它,加拿大的版图都像少了点灵魂。
核聚变路线之争,中国的路线适合发电,美国的路线适合星际航行!中国和美国搞核聚
【16评论】【4点赞】
冷云128
我好像记得哈德孙国际上公认的不能算内海,有一部分是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