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刚解体,乌克兰

阿智通鉴 2025-10-04 10:51:32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刚解体,乌克兰的日子是真不好过,原本风光的军工企业接不到订单,航天、造船这些领域的顶尖人才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而当时的中国正憋着劲搞工业化升级,航空发动机、大型舰船这些“卡脖子”的技术急缺人手,两边一搭上线,简直是一拍即合。   这些专家大多是带着图纸和经验来的,有的是黑海造船厂的老工程师,有的是安东诺夫设计局的核心骨干,甚至还有导弹推进系统的权威。刚到中国的时候,他们住的是单位专门腾出来的家属楼,食堂特意准备了俄式红菜汤,就是怕他们吃不惯。   那会儿中国的技术底子薄,很多图纸得从头讲解,专家们连周末都不休息,带着中国徒弟在车间里手把手教,小到零件的公差标准,大到整体的设计逻辑,一点都不藏私。   一晃二三十年过去,这些当年背井离乡的专家,如今早把中国当成了第二故乡。不少老专家已经退休,在青岛、沈阳这些当年工作过的城市安了家,社区医院给他们建了专属健康档案,逢年过节还有街道干部上门慰问。   有位参与过辽宁舰改造的老工程师,现在每天早上都去公园打太极,周围的老街坊都知道“这老爷子是乌克兰来的造船高手”,他还总拿着当年的合影感慨:“当年船坞里全是脚手架,现在咱们的航母都能远海巡航了。”   那些年纪稍轻的专家,早就成了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顶梁柱”。有的在西安的航空基地当技术顾问,带着团队攻克大涵道比发动机的难题;有的加入了商业航天公司,把苏联时期的火箭技术和中国的新材料结合,搞出了低成本运载火箭。他们的孩子大多在中国出生长大,读了国内的大学,有的还进了父母当年参与建设的企业,成了“技术接力”的新一代。   这几年俄乌冲突爆发,不少专家的老家就在局势紧张的地区,中国这边不仅帮他们联系在乌的家人,还通过人道主义渠道提供了不少支持。有位来自哈尔科夫的专家,老家的房子受损,中国企业特意给他批了长假,还帮忙协调物资寄回乌克兰。这些事让专家们特别感动,常说“中国不仅给了我们事业,更给了我们安稳的生活”。   现在还有些专家两边跑,带着中国的技术回乌克兰开展合作项目,比如在农业机械、新能源领域搞联合研发。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里提到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这种务实的合作态度,也让这些见证过两国技术交流的专家更有底气。他们常跟年轻同事说:“当年是我们帮中国起步,现在中国的技术能帮更多人,这才是真的双赢。”   说到底,这些乌克兰专家的处境,早就和中乌合作的深度绑在了一起。从当年的技术援建到如今的双向奔赴,他们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发展,也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归属感。   那些当年手把手教出来的中国徒弟,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但逢年过节还是会提着水果去看望老专家,这种跨越国界的师徒情,可比图纸上的技术更珍贵。

0 阅读:73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